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癌症”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词汇。
并且,给人一种好像是西方医学流传至中国医学界的新词汇。
其实不然。
癌症这类病症,中国自古就有文献留存。
而对于这样现代化的病名,早在古代社会就已经有了一个已成概念的名词。
这个名词被记载入历朝历代的药典、医典之中,且有相应的治疗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于癌症的几种症状进行了不同划分。
古代的“癌症”如何治疗?
如今,不少现代医学家将癌症的成因范围,划分在环境因素和饮食不周全上。
可是这样的论断实在太过武断。
要知道,中国的古典医书早已有关于“癌症”的记载。
可中国人对于饮食问题向来是讲究。
食材更是作为理疗所用的必备用品。
至于环境问题,并未进入工业化的人们想必是少有和不良环境接触的机会。
只不过,对于癌症的命名,中国古代并非是“癌症”而是“喦”(读音通“岩”)。
显然,如今的癌就是科学地加上了“疒”,这个偏旁部首。
而至于为什么要给癌症取一个石头的名字呢?
原因还要从癌症的病灶说起。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普遍都短。
因此,他们的致死原因有很多。
癌症只是很少一部分致死原因。
尤其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因为外伤致死的事情比较多。
所以像癌症这样存在于体内的病症,很少被列为具有威胁力的致死原因。
直到后来,随着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寿命相比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延长。
关于癌症的记载也逐渐多了起来。
中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乳腺癌的记载,当时人称“乳岩”。
乳岩的症状和现在的乳腺癌症状类似。
总体来说,就是患者胸部会出现结块。
而其他种类的“岩”也会是如此症状。
外表结块、有坚硬突出的肿物,故而癌症得名“岩”。
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岩”的症状主要归结为几类。
即,气滞血瘀、阳虚寒凝、寒凝血瘀。
总之,在古医眼里,“岩”的症候表现为“邪实”不通致痛。
为此,我国古代中医采用的治疗方式都是化、提、补的方式。
“化”,首先是将病人的肿块化开。
这不仅是病理性致使体表突出的肿块,还有内里那些潜在的、有待硬化的肿块。
“提”,是指将病人亏损的精气神提上来。
事实上,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便应对病中的种种变故。
二则是让病人的精力提升到可以应对病情的状态。
正所谓“吃饱了才有力气打硬仗”。
同理,提气也是让病人有更好的状态去和病魔斗争。
“补”,即为补充病人因为身体长久阳虚、阴虚而导致的亏损。
另外还有因为病情而造成的气血两亏。
而这三点,都是要靠中药解决的。
因此,在选取药材上,中医也要十分注重手段和方法。
例如,活血化瘀的中药,人们往往运用三棱、莪术居多。
这些中药可以快速将体内的结块打散。
可运用这些活血的药物之时,也要注意温补。
不能让太过刚猛的药物治疗病灶同时,却有损患者的身体。
因而肉桂、干姜、附子、吴茱萸、丁香、花椒等温补的药物便成为辅助猛药的调剂。
这还不算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气血两亏。
尤其是,他们还会因为药物和体内的病灶在其中作用而产生气短、多痰的症状。
如此一来,提气化痰的药物也要加在方子。
这样方便病人把体内的毒素释放出来。
只是,古代的医疗条件并不好。
一般患者发现身体有肿块等类似癌症的症状时,基本已经到晚期。
此时,中医的当务之急则是缓解病人的肿胀疼痛。
再加上提气补气等补益药物,尽最大可能帮助病人延年。
正如《活法机要》里所说:“扶正以驱邪,养正积自除。”
古代癌症的命名及研究
古代医生认为导致癌症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一点就是气血郁结所致。
也就是,个人的心态大起大伏,往往会成为“岩”的主要诱因。
比如,乳岩就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内、致经络堵塞,从而凝结成肿块。
除此之外,古代中医还认为饮食不当和火邪热毒也会导致癌症病发。
诸如一些高油高盐的饮食风格。
再加上喜欢吃辣、饮食不规律等习惯都会成为诱发癌症的病因。
人的五脏六腑往往会积累很多火气或者毒素。
从而会使得人体器官排毒功能失调,久而久之会引起癌症。
如今,现代医学将癌症的诱发病因加以系统化,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绝大多数时候,癌症是多种原因累加的结果。
但其表现出来的病灶,却总是因人而异。
关于这一点,古代的医生也给不同的癌症表现分别命名。
当时,古人对癌症的认知,大致分为十多种。
若是按照有无结块的病灶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针对癌症后期病人形销骨立的症状而言。
这是指,病人已经身体日渐消瘦,无法进行独立生活的情况。
这一类症状称为“脱营”或“失精(荣)”。
另一类,就是根据不同的发病位置,有不同的命名。
乳房上的肿块被命名为“乳岩”。
舌尖上的肿块被命名为“舌岩”。
当然,也有类似于岩的“石”。
其表面坚硬凹凸,多数生长在人体的颈部、腰胯和膝盖处,被称为石疽。
还有皮肤溃烂的疮口,名为翻花疮,形状好似花蕊。
最初,其只有饭粒那么大,而后逐渐变生出了根、
而生长在唇部的则称为茧。
病人发病时,唇部如白茧,也就是今天的唇癌。
此外,还有芝、菌等生长在舌头上的癌症,鸡冠蚬子等生长在眼睛上的癌症。
这些都是可以在患者外表观察出来的病症,也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关。
其实不管是失荣还是这些“岩”,所有的症状都有详细的划分。
且每一种病灶,都有医书进行详细的记载。
这些对于古代人来说,虽说不能早点勘察出癌变的信号,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确认病名及其特点。
从而好对症下药。
时至今日,医疗条件早已经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癌症也不如先前那样可怕,一旦沾上就一定是不治之症。
如今对于癌症的救治工作已经取得进展。
关于一些可治愈的癌症,只要妥善治疗还是有望康复的。
并且,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社会,大多数人已经开始主动预防癌症的发生。
其中,定期体检便是主动治疗癌症的好方法。
对于身体上的一些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好过被动等待病情恶化。
更重要的是,关于癌症的预防,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再加上养成好的作息、饮食习惯和适当运动,必然可以延年益寿,让病魔远离自己。
结语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即便是在古代那种科学和技术不甚发达的年月,也依然有前辈们积极探索人类病源问题,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出非凡贡献。
因此,这才有了我们文化底蕴浑厚的医学,才有了我们今天中西结合的特色医疗方式。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医心方》
《本草纲目》
《外科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