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是继2010年北京、2017年上海后,中国第三次承办这一亚太地区肝病领域最高规格学术会议,彰显出我国在肝病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国际影响力。本届大会以“多学科协作:肝病消除与治愈”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共议肝病诊疗前沿进展。
会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孙超教授团队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遗传代谢性肝病等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入选大会,其中1项研究成果获口头交流,多项研究获壁报展示,引起关注。《国际肝病》深度追踪,传递中国肝病之声。
膳食水溶性维生素摄入与成人MAFLD的关系:来自NHANES 2003-2018的证据(大会编号:AA0035)
报告人:李佳
研究背景
目前尚欠缺膳食水溶性维生素摄入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之间关系的证据。此外,尽管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病生理联系,但尚未对其单独和联合作用进行全面的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膳食水溶性维生素B/C单独及联合摄入与成人发生MAFLD的关系。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3-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队列研究。根据超声脂肪肝指数(US-FLI)或脂肪肝指数(FLI)诊断MAFLD,本研究采用加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分别探讨水溶性维生素摄入水平与MAFLD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此外,采用加权分位数回归(WQS)方法,研究不同种类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联合作用。为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还进行了多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
本横断面研究分析了来自17,195例成人的数据,其中9,110例(53.0%)确诊为MAFLD。加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完全校正混杂因素后,处于第三分位的膳食摄入量(即维生素B1、B2、烟酸、B6、叶酸、B12和C水平最高)与MAFLD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RCS分析显示,除维生素B1外,其余膳食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水平与结局呈非线性关系。在WQS模型中,维生素B12和叶酸占比较高,是主要的保护因素。亚组分析显示维生素B12水平对MAFLD的保护作用是一致的,而在血脂正常的人群中,较高的膳食叶酸摄入量与MAFLD风险降低相关。敏感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膳食水溶性维生素摄入与MAFLD的关联。
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高膳食水溶性维生素摄入水平与MAFLD发病风险降低相关,其中维生素B12和叶酸对风险降低的影响最为显著。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以便优化治疗方案并确定最佳剂量,从而为M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一项关于成人Alagille综合征研究趋势与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大会编号:PP0685)
报告人:刘青
背景和目的
Alagille综合征(ALGS)是一种复杂且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是由JAG1和NOTCH2两种致病基因突变引起,可累及多个全身器官,包括肝脏、心脏、肾脏、血管和眼部。然而,作为一种罕见的疾病,成人ALGS在临床上仍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成人ALG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评析和展望。
研究方法
我们利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检索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成人ALGS相关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VOSviewer1.6.20,Charticulator,ArcMap10.8和Cite Space 6.3.R3软件对156篇收录文章的作者、机构、国家、期刊和参考文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1975年至2023关于成人ALGS的论文发表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期刊是HEPATOLOGY。美国发表的论文最多且与其他国家合作最为紧密,宾夕法尼亚大学是这一领域的领先机构。成人ALG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卫生学、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关键词是“human jagged1”、“mutations”和“children”。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children”。
研究图表摘要
(源自APASL 2025大会)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系统地总结了关于成人ALGS的研究成果,描述和预测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有助于医生和研究人员提高对该疾病的临床认识,并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新共识定义的代谢性高铁蛋白血症与MAFLD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来自全国性人群研究的证据(大会编号:PP0483)
报告人:李佳
研究背景
高铁蛋白血症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但在MAFLD背景下,其对预判严重不良结局的增益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代谢性高铁蛋白血症(MHF)修订定义及其分期系统与MAFLD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1999-2010年及2015-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的6,286名参与者数据。MHF的诊断标准为铁蛋白水平升高且伴有代谢功能障碍,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分期(第0期:铁蛋白水平在正常上限内;第1期:女性200-300 ng/mL,男性300-550 ng/mL;合并第2/3期:≥550 ng/mL)。我们采用多变量调查加权Cox回归模型,调整已知的危险因素,探讨不同分期与全因死亡率及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结果
第1期和第2/3期MHF的比例分别为9.3%(585/6286)和1.9%(121/6286)。在中位随访46个月的过程中,MHF分期较重的MAFLD患者生存状况较差。尽管全因死亡率未见显著差异,但第2/3期MHF与(DM)特定死亡风险的增高相关[风险比(HR)7.107;95%CI 1.775-28.46]。此外,亚组分析显示,较高的MHF分期对非西班牙裔种族、教育水平较低、BMI≥30 kg/m²、当前饮酒者、从不或当前吸烟者,以及伴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其中这一关联在女性(P-交互作用<0.001)和FIB-4指数<1.30的MAFLD患者中更加明显(P-交互作用=0.008)。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进一步揭示,外周血铁蛋白水平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图表摘要
(源自APASL 2025大会)
研究结论
在本项全国性人群研究中,更新的MHF诊断和分期标准与整个研究人群的糖尿病特定死亡率增加相关,并且与女性及纤维化程度较轻MAFL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升高相关。
靶向NOX2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和cGAS-STING通路介导的炎症减轻急性肝损伤
报告人:杨子怡
研究目的
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深入阐明急性肝损伤(ALI)的病生理特征至关重要。近年来,作为唯一催化产生活性氧(ROS)的酶源家族成员,NOX2被证明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进展有关,但其对ALI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仍不明确。
研究方法
我们利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ALI模型,对野生型(WT)和NOX2敲除(NOX2KO)小鼠以及HepG2肝细胞开展了体内和体外实验。进行了包括转录组分析、免疫印迹、以及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和自噬过程的多种检测。
研究结果
在CCl4刺激的ALI-WT小鼠肝组织和暴露于CCl4的HepG2细胞中,NOX2显著增加。然而,NOX2敲除显著减轻了CCl4诱导的小鼠ALI相关肝功能异常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在ALI-NOX2KO小鼠中,与Nrf2改变相关的氧化应激及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根据RNA测序结果,我们确定了与DNA损伤反应、线粒体稳态和炎症相关的通路。此外,NOX2敲除逆转了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多个方面,包括超微结构、ATP合成、线粒体DNA泄漏(mtDNA)以及线粒体自噬。相反,NOX2的调节对线粒体动力学过程没有影响。从机制上讲,在CCl4诱导的ALI背景下,抑制过度表达的NOX2可有效缓解由毒物触发的炎症和由线粒体损伤介导的cGAS-STING通路异常活化,以及受损的线粒体自噬。
研究图表摘要
(源自APASL 2025大会)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靶向NOX2可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并抑制相关mtDNA泄漏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来减轻肝脏损伤。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异常体成分重叠与性别特异性预后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大会编号:PP0831)
报告人:杨洁
背景与目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单一体成分异常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但关于多种体成分异常重叠对预后的影响仍少有报道。我们旨在通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索不同性别患者体成分异常的特征及其对长期死亡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
使用CT测量的第三腰椎水平的各种体成分参数来定义肌肉减少症、肌肉脂肪变性、低皮下脂肪和高内脏脂肪。以上定义使用源自我们既往报道基于生存结局的性别特异性阈值。
研究结果
共纳入519例因急性失代偿事件住院的患者,中位年龄为64.0岁,女性占比51.6%。在女性患者中,高内脏脂肪是最常见的单一体成分异常(38.4%),最常见的体成分异常重叠是肌肉脂肪变性合并高内脏脂肪(9.7%)。高内脏脂肪也是男性患者中最常见的单一体成分异常(74.9%),男性中最常见的重叠是肌肉减少症合并低皮下脂肪(15.1%)。因为各种体成分异常共同的负面影响,女性患者具有3种体成分异常重叠的生存率最低(33.3%,P=0.0022),而在男性患者中,具有3种或以上体成分异常重叠的生存率差异到达边缘显著性 (P=0.068)。此外,相对于没有体成分异常和单一体成分异常的女性患者,具有体成分异常重叠的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高出722%和331%(P=0.001)。最后,我们建立整合了白蛋白、MELD-Na水平和不同体成分异常重叠的列线图,其在预后方面显示出了适度的准确性、足够的校准度和临床获益。
研究图表摘要
(源自APASL 2025大会)
研究结论
在失代偿期肝硬化背景下,我们观察到了性别特异的体成分特征变化。在女性患者中,体成分异常数量累积与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考虑到这种多面性,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治疗。
骨骼肌异常是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大会编号:PP0833)
报告人:姚双喆
背景与目的
在罹患慢性肝病及进展至晚期肝硬化阶段的人群中,睡眠障碍和骨骼肌异常均是常见并发症。然而,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与骨骼肌状态异常(包括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定义的睡眠障碍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骨骼肌异常状态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对505例成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横断面分析,排除了患有恶性肿瘤、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肝性脑病或数据不完整的患者。通过CT分别以骨骼肌指数(SMI)和肌内脂肪组织含量(IMAC)来确定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
研究结果
共存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患者的PSQI评分中位数显著高于无骨骼肌异常或仅存一种骨骼肌异常的患者(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同时罹患上述两种骨骼肌异常(OR=3.11,P=0.042)和体重指数(BMI)(OR=0.96,P=0.043)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在肝功能储备相对较好及年龄较轻的亚组中,不同体成分异常状态之间的PSQI评分差异更为显著。
研究图表摘要
(源自APASL 2025大会)
研究结论
骨骼肌异常是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肌肉损伤进行必要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这部分人群的睡眠质量。
开发验证肝硬化失代偿期30天再入院可解释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大会编号:PP1186)
报告人:杨芳
背景和目的
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反复发作的各种并发症需要在短期内频繁入院治疗,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考虑到我国正在稳步推进的医保DRG/DIP支付方式,及时发现具有短期内再入院风险的肝硬化人群、给予精准治疗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临床指标在识别这些患者时颇具局限性,缺乏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预测模型。而机器学习(ML)作为人工智能的分支,善于处理高维非线性数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L方法开发并验证一个可解释的预测模型,以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天内再住院的风险。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构建和验证预测模型,共纳入786名患者。使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从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集的636名患者数据进行训练和内部验证;同时,使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宝坻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的150名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基于入院后常规获得的21项医学特征,利用11种机器学习算法(逻辑回归、K最近邻算法、神经网络、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机、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算法、极端梯度提升、二次判别分析、极端随机树)构建30天再住院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比较各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方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名并解释最终模型。
研究结果
在评估的11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F)模型在诊断能力上表现最佳。经过特征重要性排名减少其数量后,最终确定含7个主要特征:体重指数(BM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MR)、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衰弱的RF模型。该模型在内部验证集(AUC=0.843)和外部验证集(AUC=0.838)中均在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天再住院事件中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同时我们将其转化为一个线上工具便于临床使用和推广。
研究结论
本研究开发基于RF的可解释性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天内再住院的风险,进一步利用SHAP方法提供模型解释,有效解决了ML技术中“黑盒”问题给临床实操带来的困扰和隐忧。
孙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理学博士,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研究员。CNSLD第五届全国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门脉高压专委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市互联网医学科普协会肝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研究方向为细胞死亡/线粒体紊乱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体成分异常、营养不良、衰弱、睡眠障碍以及微量营养素对肝硬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干预措施。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执笔以及参与4部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的编写,担任SCI期刊JCTH编委,高起点新刊PH&C编委、高起点新刊eGastroenterology首届青年编委。获得EASL的“Full Bursary”、APDW的“Travel Grant”、APASL的“Investigator Award”以及KASL的“Travel Award”奖励。以通讯作者在Clinical Nutrition,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Liver International, Cell Death & Disease等杂志发表SCI文章近90篇,他引1658次,h指数23。
李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4篇,在APASL做口头发言、壁报展示,目前研究方向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膳食维生素摄入的关联、线粒体功能紊乱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刘青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消化科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
目前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与营养不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含量和分布的关系,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EASL壁报1篇,APASL壁报1篇,《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病例报道2篇,参与“力肝专项研究”课题一项。
杨子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3篇,在APASL做口头壁报展示,目前研究方向为急慢性肝病与微量元素失衡、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
杨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消化科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医学院。
目前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与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症和衰弱之间的关系,微量元素失衡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机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2篇。
姚双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天津市互联网医学科普协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目前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与恶病质、骨骼肌异常及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3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
杨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读博士,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宝坻医院主治医师,长期致力于肝硬化失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