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09年入职公司以来,他长期扎根建设一线,历经多个岗位锻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的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参与了包括住宅建设、水利工程、商业综合体开发在内的众多项目。他就是中国电建华东科创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于海龙。他的故事,是对“螺丝钉”精神的最好诠释。
培育人才,夯实战斗堡垒
2023年12月,拥有16年丰富工作经验的于海龙被任命为中国电建华东科创中心的项目经理。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技术难度大、建设标准高。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施工挑战,于海龙深知要想顺利开展工作,不仅要懂得如何“排兵布阵”,更要打造一支团结协作、能战能胜的队伍。因此,他将团队建设与项目施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于海龙通过成立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巧妙地将理论学习和生产经营相结合。他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建立导师与徒弟配对小组。在共同编制施工方案和完成施工任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他的引导和示范下,项目团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进取精神。
在紧张的施工生产之余,于海龙还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各类集体活动,趣味运动会上的欢声笑语、青年座谈会中的思想碰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同黏合剂,将项目职工的心紧紧相连,让大家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工作中去。
“发掘每个人的独特优势,充分激发团队潜力,是我作为项目领导者的责任。”于海龙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交流,了解每位团队成员的个性和能力,确保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价值。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效能,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履职尽责,打开大干局面
中国电建华东科创中心项目是中国电建集团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南京地区业务布局的关键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项目经理,于海龙坚定决心,誓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面对沟通协调面广、工期异常紧张、施工任务重等多重挑战,于海龙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给项目员工注入“强心剂”,上紧“责任弦”。他每天奔波在施工现场,一方面与设计单位保持密切沟通,统筹规划现场施工作业,优化施工流程,确保施工作业“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他加强与合作队伍和监理单位的协调,积极应对现场空间限制、工序交叉复杂性以及设计中的各种问题,迅速打开项目施工大干的局面。
现场作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安全防线同样时刻不能松懈。于海龙倡导用“放大镜”查问题,用“显微镜”查隐患,用“望远镜”抓防范,严格要求施工员、技术员和安全员熟知安全技术交底,关键工序实施领导带班和旁站制度。他坚持从细节抓起,时常深入施工一线突击检查安全质量,确保把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此外,于海龙还要求项目安全专职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全面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并制定多项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对于发现的问题,他要求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并明确整改责任人。在于海龙的带领下,项目在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和环保等方面均得到有效控制,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项目负责人对施工安全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承诺。
科技赋能,聚力创新驱动
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于海龙深刻理解技术创新在工程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面对项目的复杂挑战,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前瞻性的思维,带领团队不断实现突破。他坚持用科技创新推动施工生产,从智能建造企项一体化平台、智能软件、智能机械等多个维度,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实现终端管控、数据整合、自动监控,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及施工效率。
于海龙还积极推动BIM模型验收与深化应用、智慧工地建设等工作。利用BIM技术,通过创建精细的BIM模型,对梁柱钢筋节点和复杂标高变化等关键部位进行详尽检查和优化,确保了施工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以新技术加速项目建设。这不仅实现了对各区段、各楼层混凝土工程量的精准计算,还通过实时监控现场混凝土浇筑,与商务工程量进行双重计量对比分析,有效控制了混凝土用量,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成本。9月,项目入选江苏省重大项目和2024年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名单,并受到江苏省电视台的深度采访。
在于海龙的带领下,项目施工取得了显著成果。12月6日,经过于海龙与项目全体职工4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节点目标提前完成,为后续圆满完成建设目标,按期交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落实责任担当
“保持警惕,确保一线工人的安全!”2024年9月16日,面对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强台风级)的来袭,于海龙迅速行动,紧急召开专项应急部署会议,成立抗台工作小组,并制定《防汛防台专项施工方案》,明确分工,快速转移所有人员和关键物资至安置点。
“工人们的食物储备是否充足?”“拉网式排查,一个也不能落下。”于海龙不顾风雨,打着手电筒,彻夜奔波在施工现场。最终,他带领抗台小组成功组织330名一线工人和30名管理人员有序撤离至安置点,并安排党员干部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实时监测风速,不间断巡查工地,确保人员安全。
台风过境后,项目未发生任何伤亡,但于海龙并未放松警惕。他迅速响应,组织青年突击队与社区协调,积极参与属地的抢险救灾工作。经过7小时的奋战,于海龙青年突击队疏通了22个雨水箅子,加固了36棵危树和15处广告牌,清捞了20座雨水检查井,清理了5公里路面,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于海龙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积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服务能力,关注群众需求,急群众之所急。通过助力高考、关爱特殊儿童、与河海大学企地共建、慰问老党员等党建活动,他强化了集体意识,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传递了温暖和力量,先后荣获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风起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十六载项目管理经验的沉淀与积累,是于海龙以平凡之手铸就品牌工程的底气。今后,他将继续以打造精品工程为使命,不断擦亮公司品牌名片,以奋起之姿、实干之力在华东大地上赓续项目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