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阿里手上也有“底牌”——夸克。在阿里内部,它是少有的,和DeepSeek有共通属性的业务部门。
梁文锋此前透露,DeepSeek的员工大多是年轻人、有梦想、有雄心和追求。
与之类似,阿里基本“放养”夸克,业绩要求并不多。
另据虎嗅报道,夸克在招聘时也更青睐直接接触大模型、新AI产品的年轻人。2016年创建至今,夸克一直以“青训人才”和年轻人为主,内部沟通成本低、配合默契、重视效率。
尽管2024年,夸克的研发和产品团队强度很大,天天加班,但在阿里内部,它仍以离职率低著称。
或许正因此,夸克才成为了阿里内部AI To C“最靓的仔”。
据七麦统计,2024年,夸克累计下载量超过3.7亿,高居国内第一。月活方面,虎嗅援引夸克相关人士透露,2024年度月活高于7000万到8000万。
这也让阿里再次看到了C端市场的希望,它重燃斗志,也就有了上文提到的人事调动和业务重整。
3 | 亡羊补牢?
过去,阿里一直被人们调侃,没有To C基因。
2013年,对标微信,马云力推社交产品“来往”。他不仅为“来往”站台,更公开直言:这次就是要杀到企鹅家里去。
但短短一年时间,来往就失败了,时任阿里CEO陆兆禧“背锅”,被撤换。
后来,钉钉崛起,2020年日活破亿,内部一度希望将其做成To C的超级APP,比肩微信的10亿日活产品,3年内实现。
但2020下半年,随着正常生活的恢复,钉钉日活暴跌,从巅峰的1.5亿跌至最低的6000多万。
时任阿里CEO张勇和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清现实,力推“云钉一体”,钉钉转向To B,掌舵者陈航“出局”。
事实上,除了这两个重要的创业项目,阿里内部,还有很多To C产品,活得都不太好。
OTA平台飞猪已经沦为边缘部门;尽管外卖平台饿了么的市场份额趋于稳定,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视频APP优酷MAU连年下滑,已经掉队。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优酷MAU仅为1.97亿,落后于哔哩哔哩、芒果TV、爱奇艺、腾讯视频。
如今,阿里再次调集资源,鏖战C端,能否“翻身”?
笔者认为,在技术层面,阿里是有领先优势的。
算力是AI的底层基础设施。截至2024Q3末,阿里云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36%,稳居第一。
相比之下,前段时间,DeepSeek曾短暂宕机,这或许也是苹果最终没有选择DeepSeek,而是和阿里牵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AI能力方面,通义模型同样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同样是开源模型,阿里最新发布的Qwen 2.5-Max在偏好、知识与推理、常识回答、编码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DeepSeek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