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傅云威)伴随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的脚步,中欧新一轮经济外交大幕渐次拉开: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力量主导下,中欧合作不断跃升,有望开启一个崭新的黄金季。
创新是本次中国领导人访欧的关键词,也是新时期中欧合作的崭新驱动力。当前,中欧决定在环保科技、可再生能源、光电技术、生命科学、电动车、物联网等关键领域深化合作。这进一步表明,双方合作内容和形态正发生深刻变化,中欧合作的正经历一场深刻“换季”。
经过多年技术吸收、消化、创新,中国如今在若干产业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与欧方差距显著缩小,这使中欧经贸竞合有条件跃升至更高层级。
同时,中欧眼下均面临促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挑战,双方在扶持创新型企业、促进就业、提高生产率等方面的政策互相契合,有条件、有意愿扩大多领域开放、深化产业要素融合。
针对这种新变化,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指出,中国领导人之所以强调中欧要着眼创新、开放、融合,是因为中欧关系确实到了一个临界点,若处理得当,中欧完全可以互为解决方案。他特别提出,近年来,中方既善于直击问题,又善于规划路径,使中欧经贸合作愈发具备创新、开放元素。
当前,中欧经济外交正值活跃期:从布加勒斯特到罗马、从伦敦到雅典,中国领导人的足迹踏遍西欧、中东欧、南欧,深入欧洲腹地、边疆、海岛,处处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不难发现,中国对欧“光伏外交”、“高铁外交”、“金融外交”各有指向,层层递进。而本次中欧经济外交行动,更把侧重点放在“创新”与“开放”等极具统摄性的语境中,开创性地拓宽合作领域,做实做细合作成果。这必将进一步发掘中欧利益交集,推动双方经贸合作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升级,不断打造中欧合作的升级版。
如果说,中欧国家层面的外交活动是中欧经贸合作的“主动脉”,那么行业、企业间具体合作项目就好比深入肌体的“毛细血管”,二者互为依傍不可分割。当前,在广泛的细分行业,中欧互补互利特征异常显著。
譬如,德国等国装备制造业拥有强大的研发优势,中国同行则迫切需要升级技术与产品;中国有高效的个人时尚用品加工基地和趋于成熟的消费市场,而法、意等国则拥有一流的设计团队和品牌。
再譬如,欧方拥有先进的新能源、物联网技术,可对接中国潜力巨大的生产和应用需求;中国产业资本渴求与海外优质要素联姻,恰逢欧方众多产业部门谋求外资注入,以便恢复元气。
此次中国领导人访欧期间,以研发创新为重点的中欧最新合作,囊括了数十个细分行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新动态,让一些行业人士倍感鼓舞。
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清洁能源企业深圳涤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利焕南表示,欧洲是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公司希望与欧洲同行在标准认证、市场开发、技术研发等领域广泛对接。
“总理这次出访侧重中欧技术合作,对国内创新型科技企业绝对是个重大利好,我们会仔细研究其中蕴含的商机,适时推进国际化战略,”利焕南说。
据德意志银行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存量已达270亿欧元(约合341亿美元),较2010年激增近四倍。国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欧合作潜力巨大,只要不断破除贸易、技术壁垒等障碍,中欧产业合作中长期将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