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蜜雪冰城日均净赚1220万元,为何还能让消费者共情守护
2025-04-01IP属地 湖北4

(本文作者卢文浩,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

今年3·15,湖北经视曝光“蜜雪冰城宜昌某门店使用隔夜柠檬切片制作饮品,且存在苍蝇污染杯盖等卫生问题”。按惯例,这应是食品品牌舆情危机的开端,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消费者非但未大规模抵制,反而在社交媒体声援:“4块钱还要啥自行车?”“是我来晚了,不是他不新鲜”。

与网络热议形成反差的是,涉事品牌异常平静——截至3月27日,蜜雪冰城仍未通过任何官方渠道致歉。这种背离“黄金四小时”公关原则的沉默,因消费者自发辩护形成舆情缓冲带,堪称新型危机公关范本。

品牌如何让用户成为危机公关主力?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其品牌叙事隔离策略。

查阅蜜雪冰城官网、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可见,其内容呈现显著选择性:既无企业发展动态,亦回避资本信息。即便3月3日港股上市募资32.9亿港元,官媒仍保持沉默。蜜雪冰城的实际控制人张氏兄弟或其公关团队,能够控制住上市带来的财富暴涨的狂喜,连稍微在公众视线里纵情一下都不肯,无疑不是普通人,真心让人佩服。

实际控制人退居软萌的IP形象之后,让蜜雪冰城的商业化气息变得十分稀薄。低价的饮品策略,与其他走中高端路线的茶饮品牌相比,又为消费者塑造了蜜雪冰城是“薄利多销的企业”的认知,是真正站在消费者一侧、懂得生活不易的良心企业,消费者的共情不经意间被放大。所以,在消费者眼里,蜜雪冰城大概率是一个可爱的、纯粹的、宠物式的、甚至是被消费者占便宜的公司。“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消费者很难把雪王和赚钱挂钩。

这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中提到的7个经济叙事构想中的两个十分接近:一是“真相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即真相很重要,但前提是真相要显而易见才行;二是“叙事大行其道依赖其附属元素: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

需强调的是,这种叙事隔离不等于虚假宣传,而是认知管理:剥离资本叙事,专注构建“雪王宇宙”。

所以,绝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2023年蜜雪冰城公司收入规模203亿元,毛利率29.5%,净利润31.87亿元,净利润率15.7%,净利润率水平在5400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前20%;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实现收入248.3亿元,同比增长22.3%;净利润达44.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9.8%。换算下来,蜜雪冰城每天净赚约1220万元。

绝大部分消费者也不知道,蜜雪冰城在香港上市募资净额32.9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2025年开年最大的IPO。3月26蜜雪冰城的市值达到1474亿元人民币,市值与刚刚办了民办大学的相当,类比A股上市公司中能排入前90位。张氏兄弟各持股41.23%,身价各自达到607亿元。

这些经济数字与雪王IP实际上是蜜雪冰城的一体两面。而品牌方向公众着力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面。

再加上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又与其4.65万家门店中有57.4%,即将近2.39万家的门店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无不贴合。雪王IP带来的人情味,低价带来的消费心理贴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又有着部分共同标签的消费社群。

这就是蜜雪冰城通过财富叙事的隔离主力雪王IP拥趸养成的部分逻辑。当消费者认知停留在“憨厚雪王”时,很难将其与“日均净赚1220万元”的上市公司产生关联。这种认知割裂在3·15事件中展现出强大防御力——公众更倾向谅解"与自己一样艰难求生"的符号化形象。

从经营效率维度观察,横向对比同类加盟制茶饮品牌(沪上阿姨30.4%、31.2%、34.8%),蜜雪冰城2023年29.5%的毛利率虽存在绝对值差异但也不低,恰因主动让利策略形成的“薄利感知”,为其赢得消费共情提供了合理性支撑。

核心矛盾由此显现:当消费者知悉品牌年净利润超40亿(足够为每家门店增设9.5万元品控预算),价格宽容会否转为品质问责?这种认知博弈或将重构新茶饮行业责任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