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圈是真的卷,华为、OPPO、小米、vivo无不围绕着“充电速率”,开展着军备竞赛。
短短7年时间,快充就从20W,一路跃升至今天的200W,“支持快充”也成了智能的标配。
10分钟充满
200W超快闪充
7月19日,iQOO 10系列发布了200W的超快闪充,智能手机充电进入“十分钟时代”。
iQOO官方数据显示,在高速模式下,最快5分钟从1%充至60%,10分钟将4700mAh大电池从1%充至100%。
这种充电速度给现代人的安全感,完全不输给花呗上的数字。
科小编常常晚上会忘记给手机充电,早上出门电量只剩20%,上班路上整个人就非常焦虑。
那么,有了200W快充,到底能不能治愈这种电量焦虑,实际充电到底会有多快呢?
我们实际测试了下
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我们先把iQOO 10 Pro的电量耗尽,然后充电看看,到底能有多快。
测试环境为室温26.2度,湿度58%,从电量0%开始,息屏充电。每相隔1分钟亮屏,记录电量和温度。
可以看到的是,200W的充电,是肉眼可见的快。充电10分钟,电量就达到了76%,13分钟48秒充满。
充电5分钟都能追剧2小时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温度控制得不错,最高温度38.5度,只比体温略高。
作为对比参考:
20W快充的iPhone 13,充电10分钟,大约只能充至21%
45W三星S22 ULTRA,充电10分钟,充至25%
100W华为nova 10 Pro,充电10分钟,充至58%
120W小米12 Pro,充电10分钟,充至61%
150W一加Ace,充电10分钟,充至64%
200W的快充,充电的确是更快了。
但评论区就有小伙伴举手提问了,面对越来越大的功率,快充会不会把手机充爆?快充还安全吗?
快充伤不伤电池?
大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锂电池有一个死穴:过充过放。
持续的快充,电池内部的锂离子会过量脱嵌,导致晶格坍塌,可逆性变低,能存储的就越少。直接表现就是,手机电池变得不耐用了。
而持续的大电流充电,电池内阻的增大,会导致发热,进而让电解液的反应分解、产气等问题。
极端的情况下,电池会鼓包,甚至可能过热爆炸。
好在,现在手机的厂商经过多年打磨,充电设备都足够智能了,手机充满电后,会立即停止向其传输电能。
所以手机长期插着充电线,又或者隔夜充电,都不会有“充爆手机”的问题。
而且快充过程,也很讲节奏。一开始前面10、15分钟,是用高电压。在这个阶段,电池可以快速吸收电荷,而不会对电池健康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之后,剩下的10%或20%,充电速度会放慢,采用涓流充电,将电量缓缓地“压”入电池,就像涓涓流水一样,能防止电池过充老化。
苹果总结为:快充为便捷,慢充保寿命。
过热才是幕后黑手
可快充引起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而的另一大死穴就是:过热!快充功率越大,往往产生的热量越多。
根据Battery University研究数据显示,温度越高,电池的寿命衰减得越快。无论是电池自身发热,还是环境温度过高。
在25度的室温条件下,一年后电池容量衰减至80%。而在40度的高温下,则衰减至65%。
而在0℃的环境下,电池的损耗只有6%。
因此,大家边快充电边高负载的玩游戏,尤其是现在夏天高温的情况下,电池的寿命耐用度的确会慢慢衰减。
说了这么一大堆,不是让大家把电池当爸爸供着用。
毕竟手机厂商们,也怕被大家吐槽手机电池不耐用,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科小编摸了个鱼做了个测试,上班期间玩《原神》图像跑分30分钟。
在室温26度情况下,手机温度迅速飙升到40.1度。
然后再插上200W的充电器,边玩游戏边充电。按理说,手机发热叠加充电发热,手机应该会热爆吧?
但实际温度只略微上升0.9度,至41度。
原因很明显了,据功率计显示,200W的快充,这时候实际功率却只有12W不到。
大概是手机厂商限制了充电速度,控制发热。
为了控制快充时的发热,手机厂商们是拼尽了全力。
例如在充电头上,广泛采用氮化镓(GaN)。氮化镓化学性能稳定,较高的导热率也能提升散热效果, 起到降阻抗作用。
还有高精度感温芯片,可以智能调度性能与充电速度,控制温度。
其次是优化VC均热板布局,对电源模块核心热源进行针对性覆盖,热量释放更精准,最后则是在充电IC区域采用新高性能导热凝胶等,以有效减少了功耗和发热。
毕竟,能够量产的都是通过了上万次的测试的,安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已经很少有因手机快充,而引起的电池爆炸发生。
想充就充
智能手机快充,实际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你想到的“电池发热、不耐用”等问题,其实手机厂商们,都陆续推出了解决方案。
快充导致电池衰减的过程,已经变得非常缓慢,保守估计也要数百次快充,才能对电池造成可见的伤害。
而对于200W快充的出现,科小编是举双手欢迎的。
欢迎现在的200W,也欢迎以后的300W、500W、100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