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郭颖珊:两河流域史前时期人物塑像上的装饰及相关问题
2025-03-07IP属地 湖北8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物雕像广泛发现于欧亚大陆。其分布西起欧洲,东至西伯利亚,跨越了长达5000英里的距离,涵盖了乌克兰、摩拉维亚、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欧洲文化圈以及贝加尔湖为中心的西伯利亚文化圈。一般认为人物雕像与大约2.7万至2万年前的格拉维特(Gravettian)文化有关。

人物雕像大多数是写实风格的女性形象,即所谓的“维纳斯”雕像,它们表现丰满的乳房、突出的腹部和肥厚的臀部。绝大多数人物雕像表现裸露的身体,但也不乏精美的装饰。通过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织物和装饰品,我们可以辨别出人物雕像上装饰了精致的头饰、胸带、腰带。奥地利的威伦多夫(Willendorf)雕像,头戴一顶帽子。阿伯拉莫洼(Abramova, Z. A. )认为这是由一排排贝壳装饰的帽子,因为意大利的墓葬证据表明有人佩戴成排的海洋贝壳、穿孔的牙齿和象牙吊坠组成的帽子,人们在格拉维特墓葬中也发现了这种帽子。索弗(Soffer, O)通过观察雕像头部的雕刻技艺,认为这是一个呈螺旋或放射状的、从中心结开始编织的帽子。布拉森普伊(Brassempouy)雕像头戴的是发网或束发带,这种网状头饰在丹麦史前墓葬的许多女性尸体上发现。巴甫洛夫(Pavlov I)人物雕像上表现一种扭曲的绳状,是一条腰带,缠在腰部下方。科斯坦基(Kostenki I)石灰岩女性雕像,胸部有胸带,突起的腹部上方装饰一条腰带,还表现出了手饰,也是绳状。莱斯普格(Lespugue)雕像表现的是一位穿裙子的女性,裙子遮住了她的后侧,其上缠绕着一根带子。德国西南部的费尔斯(Hohle Fels)洞穴出土了一个距今3.5万年前的人物雕像,胸部、手臂和躯干上划出了许多线条,表现的是“裙子或披肩”。

公元前10千纪至7千纪初,两河流域北部进入了前陶新石器时代,人们过上了半定居生活。他们最早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的高原以及扎格罗斯山脉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山麓地带。前陶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用黏土捏塑人像,最初的造型简单粗略,仅表现大体人物轮廓,偶尔表现出头饰和腰饰。到了有陶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期,两河流域发展出了四支考古学文化——哈苏纳文化(公元前7100-前6600年)、萨马拉文化(公元前7000-前6300年)、哈拉夫文化(公元前6400年-前5500年)和欧贝德文化(公元前6500年-前4000年)。人们开始在人物塑像上增添装饰,贴附泥条、戳印、刻划和彩绘表现头饰、胸带、腰带和服饰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用珠子和吊坠等装饰自己的身体,这些装饰品常见于遗址或墓葬中。人物塑像上可辨别出的装饰有以下几类:

(1)头饰 两河流域北部的耶莫(Jarmo)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人物塑像,有的人物塑像头部后方有圆形突起的头饰(图1-1)。有些人的额头上有一圈粘土条(图1-2)。萨马拉时期的梭万土丘(Tell es-Sawwan)出土的一件男性塑像,头部表现出发饰。乔加·马米遗址(Choga Mami)出土的人物塑像,头部用黑彩绘出发辫。哈拉夫时期的人物塑像的头部有缠绕一圈粘土条形状的头饰。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时期的人物塑像有一种高而尖的头顶,其上涂有黑色沥青,有人认为是头冠。

(2)唇饰 唇饰最早见于乔加·马米遗址出土的人物塑像上,其右脸颊下方表现了唇钉。在欧贝德时期,唇饰很常见。欧威利土丘(Tell el-’Oueili)、欧贝德遗址(Al-Ubaid)和乌尔遗址(Ur)的墓葬出土的唇饰位于下颌骨旁。

(3)项链 人物塑像上常见的项链装饰多用粘土球或彩绘线条表示。耶莫遗址出土的1件头部碎块,脖子上贴附一系列圆形粘土球组成的项链(图1-3)。同样的表现方式还出现在梭万土丘和乔加·马米遗址。哈拉夫时期的人物塑像用彩绘线条的方式表示项链,人物塑像上多条V形彩绘线条表明他们佩戴不止一条项链。(图1-7)

(4)胸带 胸带是哈拉夫时期至欧贝德时期的人物塑像上的常见装饰,通常以彩绘的形式表现在胸部之间。带子、肩带或绳子在人物胸前形成V形或W形,有时在人物后背也形成V形或W形。V形或W形胸带在两河流域的人物塑像上广泛出现。阿尔帕契亚土丘(Tell Arpachiyah)、高拉土丘(Tepe Gawra)、欧威利土丘、欧贝德遗址出土的人物塑像的胸前和背后都有V形或W形背带服饰,为女性独有(图1-8)。这种胸饰在近东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苏美尔词汇“ad-tab”便是用来描述这种服饰的,表示绳子或系带,由羊毛制成,既有实用功能也具有装饰功能。

(5)腰带 腰带是人物塑像上常见的装饰。人们通常用两种方式表示腰带:一是把圆形的黏土颗粒或黏土带贴附在腰上;二是彩绘宽带纹。最早在甘吉·达瑞遗址(Ganj Dareh),人们将泥条带附在人物腹部表示腰带,可能是编织的绳子制成的(图1-4),这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物雕像上的胸带和腰带如出一辙。伊朗西南部的萨拉布土丘(Tepe Sarab)出土的1件人物坐像,腰部缠绕一圈泥带,表现的也是腰带。梭万土丘出土的1件男性坐像,身上佩戴着一条项链,腰部束着腰带,腰带下方还表现了男性生殖器(图1-6),这表明腰带不总是与衣服搭配起来遮盖身体。

(6)手镯 梭万土丘出土的人物塑像,其手腕横向刻划线条表示人物佩戴的手镯。

(7)鞋 哈拉夫时期的人物塑像的脚部会贴附泥条表示鞋。

(8)服饰 人物塑像上可以看到服饰的迹象。耶莫遗址出土的站姿人物塑像中,有的全身布满了戳印的圆点,有的在底部刻划一圈竖线条表示服饰。这种表现方式如同刻划竖线条的饼状陶筹,用来表示衣物。带有戳印圆点纹饰的人物塑像也见于哈吉·菲鲁兹遗址(Hajji Furiz)。人们用彩绘线条和贴附黏土球的方式表示服饰。耶里姆I土丘(Tepe Yarim I)出土的人物塑像的身体上刻划数道平行的条纹(图1-5)。梭万土丘出土的1件女性塑像,整个身体用圆形黏土颗粒装饰。乔加·马米出土的人物塑像上,彩绘线条和波点纹饰遍布全身(图1-9)。从西马什(Shimashki)到埃兰中期,妇女也穿着精致的、有时点缀着圆点图案的衬衫,其中带点装饰的衣服似乎专属埃兰人。

前陶新石器时代以来,两河流域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纺织品的证据表明史前人类具有了制作胸带、腰带和衣物等身体装饰物的技术。史前时期的纺织品很难在遗址中保存下来,考古学家在可延展性材料(粘土、石膏、沥青)上发现了它们的残留印记。最早的纺织品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植物是亚麻。约公元前十千纪末,人们开始种植亚麻。亚麻纺织品的使用一直延续至公元前一千纪末期。考古学家在公元前十千纪末的沙尼达尔(Shanidar)洞穴(伊拉克库尔德斯坦)中发现了编织的席子和篮子痕迹;在耶莫遗址中也发现了织物和篮子的痕迹。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出土了大量的编织物和纺织品残留物。在墓葬中发现的纺织品碎片可能是在家庭环境里专门为死者制作的布条、覆盖物或裹尸布。

纺轮在原始哈苏纳时期首次出现,在哈苏纳、萨马拉和哈拉夫时期持续使用。公元前七千纪,萨比·阿比亚土丘(Tell Sabi Abyad)出土的纺轮的数量明显增加(图2-1)。纺轮成为了新的纺纱技术标志,预示着人们使用动物纤维制作衣物。约公元前五千年,绵羊养殖成为了欧贝德社会的一个特色,使用羊毛制作衣物变得普遍起来。

两河流域出土的装饰品的年代也很早,并且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有陶新石器时代的卡里姆·沙希尔(Karim Shahir)出土了珠子、吊饰和手镯。哈苏纳时期的索托土丘(Tell Sotto)出土了石制珠子和手镯等实物。哈苏纳(Hassunah)、耶里姆I、萨马拉(Samarra)、马塔拉(Matarrah)等遗址也出土了珠子(图2-2)。萨马拉的墓葬中出土了非常多的珠子,它们用于制作项链或衣服上的装饰品。萨马拉墓葬中随葬的雪花石雕像上就佩戴串珠项链。哈拉夫时期的多姆兹土丘(Domuztepe)出土了大量的装饰品,其中包括大量的珠子、吊坠和印章。在人物塑像的颈部、肩部、腰部也有珠子组成的串饰。项链可能是由许多不同品种和质量的原材料制成的,如陶、滑石、绿松石和玛瑙等。阿尔帕契亚土丘出土了菱形黑曜石珠子、带有红彩的玛瑙贝组成的项链。加泰土丘的一座年轻人的墓葬中随葬了一串蓝色石头制作的珠子。不同材质的装饰品可能表示了佩戴者的不同身份和等级或者有特殊的含义。如孩童,通常是男孩佩戴蓝色的珠子。在近东,蓝色的珠子被认为可以抵御邪恶之眼。墓葬中的珠子可能为死去的人提供保护。珠子和吊坠的装饰功能多样,除了通常穿在绳子上作为串珠项链外,也曾用作头发装饰或缝在衣服上。伊朗民族学资料显示女孩在辫子上装饰蓝色的珠子或贝壳。在现代土耳其的村落和博物馆中,我们仍能够看到土耳其民族服饰的装扮,大量的服饰边缘装饰着一串串珠子,珠子还可以用来制作腰带。

虽然在两河流域欧贝德时期的人物塑像上项链并不常见,但在遗址中仍出土了大量的珠子。高拉土丘的墓葬出土了几十至数万枚不等的珠子(图2-3)。它们装饰着人体每个部位——头部、颈部、手、手腕、腰、膝盖和脚踝。在乌鲁克时期(公元前4000-前3100年),珠子也用作项链或手镯。在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和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2003-前1595年),项链再次出现在人物塑像上。项链通过带有刻划纹饰的黏土条来表现。阿卡德时期(公元前2334-前2154年),项链在两河流域的人物雕像上变得日趋重要,人物塑像往往佩戴2-3条项链。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词汇d/tudittu指的就是一种佩戴在女性胸前的装饰品,即两河流域常见的青金石项链和宝石项链。这些项链也具有护身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