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媒体消费碎片化,受众分散化,单一媒体影响力被削弱,多渠道、多终端、多形态传播格局应运而生。不同平台间,受众既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因此,品牌传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如何找到目标消费人群,精准投放广告?答案是融合传播。
融合传播不是简单地把多种传播平台、手段和受众叠加堆砌,而是融合渠道、终端、传播形态、内容生产,使资源使用、传播达成集约而高效,重新塑造社会信息传播的全生态体系。
传播主体多元化
传媒技术赋权下,普通民众获得了更多交流的权利,未来甚至会在多元传播主体思想交集的基础上形成公共传播理念。从传播实践来看,专业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区域融媒体、网络大V等已经成为重要节点,融合传播体系可以根据各类传播主体的特质,结合不同公共议题,建立更有效的协同传播矩阵。
传播平台广覆盖
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格局下,信息无处不在。比如某清咽OTC产品的传播实践,一方面有央视、央广、人民日报等央媒背书,为品牌树立高度,同时有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流量入口露出以及达人矩阵探店加持,进一步扩大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线下围绕标杆门店、梯媒、公交等生活圈媒体进行区域投放,提升重点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打通营销闭环。以往报纸、广电、两微一端的传播平台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受众需求,融合传播需要全面布局,打破线上线下、内宣外宣的人为界限。
重传播而非融合
专业的信息传播媒介机构应该扭转“侧重融合忽视传播和媒介”的观念偏向,重新理解传播和媒介的丰富意义,而不局限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和社会控制的功能。融合传播的重点是,更好地服务传播。当下,群体多元、利益多元、表达多元是基本态势,媒介机构进行融合传播,要搭建社群之间互动交流、平等协商的公共领域,重点不在于器具、工具和物理介质层面的融合,而是融合各种资源关系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