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手机“以租代购”,是真划算还是玩套路?租手机「手机“以租代购”,是真划算还是玩套路?」
2025-01-20IP属地 湖北5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商机的不断涌现,共享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互联网租赁平台也随之大量出现。其中,手机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以“低月租”为噱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的需求。

有平台方称,消费者每月只需要支付一杯奶茶钱,就可以拥有最新款或者更高端的手机。以“低月租”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实际上却隐藏着环环相扣的套路。

有消费者反映,大部分平台默认的租期是1年及以上,一旦逾期就必须支付高额的买断费;还有消费者遇到过暴力催收的情况。


租赁手机市场

到底该警惕哪些风险?


去年11月,四川的李先生(化名)在租赁小程序上租到了一部9.9成新内存为256G的蓝色手机,租期一年,分12期支付,首期仅需支付1元,之后的11个月每月需支付445.33元。

商家提供的验机报告(受访者供图)

今年11月12日,租约到期,根据合约,李先生可以选择归还手机,也可以再花6000多元买断该手机。因为买断费用太高,李先生最终选择归还,将手机寄还商家。快递信息显示,11月14日商家已经签收。不过,收到手机后,商家并没有终止合同,而是要李先生支付将近1000元的折损费,或者直接将手机买断。

李先生告诉记者,商家签收之后,中间间隔了两个星期,给自己发来一张验机报告,上面写的是有一些轻微划痕,扬声器没有声音。

这张商家提供的验机报告上写着,手机为八成新,屏幕细微刮痕,边框轻微老化和细微刮痕,后盖细微老化,扬声器无声。这样的验收结果,李先生并不认可。他表示,扬声器没声音根本不可能,如果没声音,电话都接不到了。

在寄出手机前,李先生拍了视频留底,从视频看,手机看不出明显划痕。记者也多次联系了与李先生对接的客服人员,截至发稿前,对方没有给出明确回应。

除了到期归还时遇到索要折损费的情况,手机监管锁的问题也让众多手机租赁用户头疼不已。所谓的手机监管锁,其实是商家对用户的一种限制,如果用户出现租金逾期或者逾期未归还手机的情况,手机会被锁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家住贵阳的张先生(化名)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租用的手机到期,考虑到使用习惯和手机里的资料存储情况,他决定买断该手机。不过,买断之后,商家并没有解除手机的监管锁,而是让张先生自行处理。

张先生称,平台客服表示已经解除了手机监管锁,但手机上还是显示“监管”。他们让自己恢复出厂设置,如果还是不行,就去刷机。另外,手机的租赁费用加上买断费用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该手机的官方售价。起初没在意,后来每个月还完,最后结算时才发现感觉被坑了。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租手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近3万条投诉,涉及期续租加价、买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维修时发现手机实为“翻新机”“资源机”、暴力催收等,甚至有用户反映租到过“赃物”,被警方没收。

平台提供的租赁方案(记者钱成)

在投诉较多的租赁平台首页,记者看到了平台推荐的热租爆款手机,内存128G、租期一年,总租金为4243元,按月付款,到期后如要买断,需支付尾款3545元。按照该租赁合约,租金加上预估买断费用,一年后该款手机的到手价为7788元。而该款手机目前的官方售价为5999元。

此外,记者在该平台搜索发现,验收手机、折损费定价、违约赔偿等环节完全由平台和商家决定,用户几乎没有有效的申诉渠道。


以租代购的安全风险

应该被及时监管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商家有权自主设置经营活动的规则,但要公平合理,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他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特别是在“以租代购”的模式下,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存在超额支出、隐私泄露、遭遇诈骗等风险,对于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进行监管。

陈音江称,本身它是一个租赁机构,现在网上有这么多消费者投诉,它的经营模式值得有关部门重视,应该及时介入,要查清楚这是不是一种合法合理的经营行为,是不是存在隐性的安全风险,是否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陷阱行为。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注标为转载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