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为世界贡献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和治水智慧。以堨坝为核心,徽州地区形成了以塘、堨、水口、水街、梯田等相互依存,村落、农田、河流等有机组合的灌溉工程体系,其营造的水景观与古村落、古建筑等融为一体,兼具灌溉、防洪、防火、生态等综合性功能,融合了古代治水科学和徽州美学。与徽州堨坝稍有不同,婺源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规模较小,在当地被称为石堨。其中石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0.5米以上者,共计2052座,低于此标准者,不计其数。石堨沿河流上下游梯级修筑,灌溉农田、蓄水养鱼、便民生活、涵养生态。
古徽州(徽州与婺源同属古徽州)早期的灌溉工程本以陂塘蓄水为主,挖地为塘、汲水灌溉,耗时费力。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徽州人察水势、观水情,因地制宜发明了垒木砌石引水的水利设施——堨。
堨,在徽州方言中读“huī”,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堨与堤、坝略有不同,潴水以流,疏而导之,重在利用。
古徽州的堨多由府县倡修,民众出工出力,也有富商、地方绅士捐资或私人独资修建。据了解,为保持灌溉收益,灌溉区内的业主在大户倡导下自发形成相对松散的水利组织。一般来说,小堨由负责管理的堨首、董事和负责具体事务的堨甲组成,经费来源于按户摊派或堨基产业。大堨多数属于地主或宗祠管理,有专门管理组织和管理办法,明确用水分配、维护、纠纷调处等相关事宜,属于宗祠的堨免费灌溉,兴修费用由祠款开支。
“在如今的生产活动中,堨坝依然在持续灌溉惠泽徽州乡田。”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洪平介绍,古徽州多山少地,河流大都于山间盘旋,人工取水难度大。受地形地势影响,当地农田积涝、盐渍化现象多发,阻碍农民增收。当地政府结合对堨坝的修缮维新,通过利用自然落差蓄积水源、调节水位来稳定当地水生态,为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适量的水源。
如今,走进徽州,记者看到堨坝仍在源源不断地将水资源运输到各家各户。这一灌溉工程不仅解决了百姓用水的问题,还起到了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据朱洪平介绍,预计2024年黄山市全年粮食产量可达30.1万吨,同比增长1.7%。粮食单产388.4公斤,同比增长0.86%,这离不开堨坝等水利工程贡献的力量。
走进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只见翠林绿水中环抱着一座传承千年的建筑丰碑——徽州堨坝。作为农田灌溉与储水的重要水利设施,徽州堨坝至今仍持续发挥着稳农业、惠民生、传文化的作用。
如今,在西溪南村与堨伴生的大片枫杨林湿地,被游客誉为“绿野仙踪”,每天到这里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北、村西分别建有雷堨与条垅堨,通过设立堨、渠、沟、圳等相关控水设施,既能把水流控制在丰乐河流域内,又能将适量水体引导至村落水渠内。”西溪南镇西溪南村支部书记吴志明介绍,“同时,依托石闸对水系的人为干预,合理控流、引流、导流和排流,可达到控制水体的走向、流量、流速等效果,满足在丰水期、枯水期和平常状态下的灌溉与村民用水需求,实现了人、水、生物与村落、河流、灌区的共生共荣和良性循环。”
“宁可食无鱼肉,不可居无好水。”徽州人把水视作关乎荣辱兴衰的命脉。如徽州水街不仅承担着古村落交流、交通等功能,更兼具生活性、商业性及生产性。徽州水街通常在面水的一侧开设商铺,并建有通廊,间或设置条凳,供村民和行人休憩、歇脚。水街上还架有数座板桥,方便两岸村民往来,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堨坝对现代水利建设乃至城市更新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黄山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比如古徽州区域现遗存有许多低堰堨坝,在不破坏区域自然水系格局的前提下,能将水位抬高数尺,有效减缓来自山区的急流,灌溉万顷良田。同时,这些低堰堨坝与分布在村中和田野上的池塘、沟渠相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海绵系统。时至今日,堨坝仍发挥着“拦、引、蓄、泄”的重要功能,在传承利用中焕发新活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徽州古代灌溉工程体系与许多其他古建筑、古工程一样,面临着破坏与冲击。当地人知道,只有保护好这一珍贵的灌溉工程遗产,才能有效对其加以利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徽州区在推广、传承、抢救、保护徽州古代灌溉工程体系等水工遗产保护上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徽州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徽州不仅对堨坝进行积极保护,而且充分发挥水文化辅导培训功能,不定期举办徽州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者培训会,组织有代表性的项目和传承人走出徽州。
据了解,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结合重大节假日,在本地推广和传播古代徽州灌溉工程遗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灌溉工程遗产的宣传力度。近几年,徽州区水利局通过开展“四进”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民众对徽州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另外,徽州区文化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也分别开辟了徽州古代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工作专栏,对外公布徽州古代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等。
记者了解到,为抢抓国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大好机遇,徽州区还聘请了相关专家和设计院,结合区情实际编报了一批河道防洪、饮水安全、水库加固等民生工程和水保生态项目,全力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并依托区内丰富的塘库资源,与“徽州休闲乡村旅游”相结合,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为下一步项目实施注入资金活力。未来,徽州区将打造国家水利风景区,并以此为契机平衡好与徽州古代灌溉工程体系的保护与利用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婺源也专门打造了一座石堨文化展示馆。展示馆以石堨文化基因为基础,借助文字、图像、音频和沙盘等方式,展现婺源石堨的历史流变。此外,婺源当地还打造了一条县域旅游路线,将三个乡镇的重点石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石堨精品研学路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将丰富的水利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下一步,婺源还将对重点石堨加强维护,并因地制宜,与当地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有机结合,确保这一古代灌溉工程体系得以更好传承。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杨丹丹
主办:安徽省水利厅
承办:安徽省水利厅新闻宣传中心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