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五冲IPO失败后,撕不下“助贷”标签的量化派再度卷土重来。这一次,“助贷”业务营收降至8.3%,得益于消费地图业务增长,盈利水平也出现猛涨,一片“欣欣向荣”。但事实上“助贷”业务仍未清盘,消费地图受补贴政策影响极不稳定,外界看不到一个清晰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文|杨 柳
近日,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量化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量化派”)官方平台发布了多项获奖信息。作为五年内最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级十亿美元估值的高成长企业,量化派登上2024胡润全球猎豹企业榜单,创始人兼CEO周灏则入选了2025福布斯中国行业发展领创者名单。
在公司、灵魂人物轮番拿奖之前,量化派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不过,据「数智研究社」发现,在本次冲击IPO前,量化派分别在2017年8月、2022年6月、2023年2月、2024年5月和2024年12月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但多因助贷业务模式、招股书失效等原因均未能成功上市。
2025年3月,量化派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和担当联席保荐人,资本出任财务顾问。这次,量化派能圆梦吗?
“助贷”标签难撕
2014年,离开美国第一资本银行的周灏回国,创办了量化派,并从他的学长宜信创始人唐宁那里拿到了天使轮融资。
拿到天使轮融资的周灏,很快推出了一款名为“信用钱包”的App,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助贷平台。信用钱包App的本质是贷款超市,可以从B端的金融机构收取分成,也可以C端贷款用户收取服务费,直接两头通吃。
这种商业模式很快让周灏尝到甜头,量化派也很快实现了盈利。
彼时,国内的助贷、网贷市场乱象丛生、鱼龙混杂。2012年至2015年间,网贷年均增速超过250%,2015年全行业累计交易规模接近1万亿元。2016年8月24日,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下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拟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管理。
助贷本是“见光死”的生意,在监管部门12个月过渡期截至日前,量化派匆忙打包上市,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第一份招股书。不过,业务严重依赖“助贷”,IPO很快夭折。
伴随监管收紧,量化派不得不谋求转型,稀释“助贷”业务对公司的依赖。2020年,信用钱包App升级为一站式生活消费服务平台“羊小咩”,从单一的“助贷”平台升级为“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不过,升级后的羊小咩做的还是助贷业务,不过是换了个名字。
截至最新招股书披露,量化派已形成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和广告投放两大业务类型。其中,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是核心业务,旗下包括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本地商户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和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三块。
从营收来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量化派分别实现总收入3.51亿元、4.75亿元、5.30亿元和3.81亿元。其中,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分别贡献营收3.51亿元、4.68亿元、5.19亿元和3.79亿元,占比100%、98.6%、97.9%和99.3%。广告投放业务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核心业务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下,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分别贡献2.70亿元、0.56亿元、1.07亿元和0.32亿元,分别占比76.8%、11.8%、20.2%和8.3%。
乍看之下,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的营收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没有“归零”便意味着这块业务还在经营,还有人在做。
事实确实如此。升级后的“羊小咩”虽然包装成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但仍靠着享花卡、备用金两大贷款产品向用户提供助贷相关的服务。报告期内,享花卡为量化派贡献收入250万元、560万元、1420万元和1290万元,占比0.7%、1.2%、2.7%和3.4%,呈现出逐年走高的趋势。报告期内,备用金为量化派贡献2.67亿元、0.51亿元0.93亿元和0.19亿元,占比76.1%、10.6%、17.6%和4.9%。
也就是说,“助贷”业务仍是量化派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况且,量化派“助贷”业务的营收变动,已明显影响到量化派公司的盈利能力。报告期内,量化派分别实现5400.6万元、-28.3万元、364.3万元和4593.6万元的净利润。期内对应毛利率分别为75.9%、65.8%、69.4%和96.5%。
对毛利率在2021年至2022年间的下滑,量化派表示是公司于2022年二季度开始运营消费地图,多项成本拉高总销售成本,进而导致毛利减少。至于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毛利增长,则源于消费地图业务运营逐渐成熟,营收增长同时销售成本减少等导致的。
转型没那么简单
线上消费有“羊小咩”及享花卡、备用金,线下则有消费地图,量化派的“转型”布局很妙啊。
那么,消费地图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一下子就助量化派扭亏为盈,且毛利率逐年增长?
招股书显示,消费地图扮演着政府机构、本地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桥梁的角色。具体来说,消费地图通过派发政府机构提供的消费券、补贴及商家福利等,吸引线下消费者光顾本地商家,从而有效地促进本地经济。截至目前,该业务已覆盖北京、廊坊、重庆等多个城市,触达10余万企业及商户。
在招股书中,消费地图的业务主要体现在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和本地商户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之中。
根据招股书,消费地图业务主要通过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和本地商家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两个业务板块实现收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分别实现营收8146.2万元、2.07亿元、2.00亿元和3.33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3.2%、43.5%、37.8%和87.2%。
乍看之下,该业务收入呈逐年走高的增长趋势,但短短几年间就占到近九成营收,让人不得不担忧,单一依赖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的量化派,在面对政策风险、竞争加剧时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
另一边,量化派本地商户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分别贡献0、2.06亿元、2.11亿元和1446.7万元的营收,占比0、43.3%、39.9%和3.8%。很明显,从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的营收呈现出大幅下滑的态势,尤其是2024年上半年的骤降,暴露出该业务毫无稳定性可言。
据「数智研究社」了解,消费地图作为“桥梁”,理应让本地商户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和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实现“同频”。但从真正的业务表现来说,毫无协同作用可言,用“顾头不顾腚”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在招股书中,量化派也明确了消费地图存在的“潜在风险”,称政策变动导致补贴减少会对线上流量等造成不利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业务、财务状况等。
也就是说,在政府补贴增多时,消费地图帮助量化派实现扭亏为盈及毛利率的上升。但没有补贴时,消费地图线上流量萎缩,自然又会成为整体业绩的拖累。
再者,本地商户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不高。报告期内该业务指标分别为0、42.0%和34.4%和78.4%。所以,辛辛苦苦一番线下“转型”操作下来,不仅没带来更多优势,反而拉低了量化派整体盈利能力。
总而言之,量化派虽然在积极谋求转型、优化业务结构,但至今仍看不到一个清晰明朗且稳定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当下量化派“助贷”和消费地图业务均受政策的明显影响。消费地图受制于补贴,“助贷”则受制于监管。只是两相一对比,“助贷”毛利率更高罢了。
所以,这也是量化派一直在转型,但一直撕不掉“助贷”标签,多次冲击IPO均铩羽而归的真正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业务外,量化派因合规问题多次被问询。如2023年9月,证监会曾要求量化派说明公司“助贷”业务是否属于类金融活动、是否涉及个人征信业务服务,是否已取得相关资质许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等。
证监会还提及“羊小咩”等平台存在大量用户投诉,要求公司说明原因。量化派回应称,“用户投诉主要由于部分用户对平台规则不了解、个别业务流程存在瑕疵等,公司已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但事实上,截至2025年3月底,在黑猫投诉App上检索“羊小咩”仍有28945条投诉,近30天也有超过45条投诉;检索“信用钱包”有投诉7885条,近30天也有91条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