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
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如何推进工业互联网?
《意见领袖》两会特别节目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讲述海尔的内部变革之路
嘉宾:
周云杰 全国人大代表 海尔集团总裁
文字实录
成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电冰箱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电企业。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2017年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居全球第一,也是自2009年以来海尔第九次占据这一位置。去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增长了20%,而经营利润增长了41%,利润率增长大大超过规模增长率。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海尔抓住了历史机遇,它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内部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历史。当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当发展成为拥有数万名员工的巨无霸企业之后,如何克服“大公司病”,成为了海尔新一轮变革的出发点。本期《意见领袖》两会特别节目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作为过去几年海尔从家电企业转型为创业平台的具体推动者,一起来听听他对内部变革、工业互联网和乡村振兴的思考。
海尔成功的基因:自我颠覆与保持创新
张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您加入海尔整整30年,这一路的过程当中其实海尔走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大企业,怎么看这一路过程当中海尔的经验?
周云杰:改革开放40年了,应该说海尔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其实也就没有海尔的今天,但是海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进行了战略转型,从1984年创立到现在其实我们经历了五个战略阶段,从第一个阶段的品牌战略阶段,1984年到1991年,从1991年到1998年是多元化战略,1998年到2005年又是国际化战略,从2005年到2012年又是全球化品牌战略,2012年到现在是一个网络化战略阶段。其实它是在每一个战略,或者正好事业发展顶峰的时候,我们不断颠覆自己,否定自己。所以验证了海尔那个理念,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以说这样海尔走到今天,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是我们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在创新里面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否定自我,自我颠覆,起了很重要的因素。
“人单合一”— 探索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张媛:一直在谈创新,一直在谈自我颠覆,其实作为一个企业要生生不息。每个企业家都会讨论创新这样一个问题,那比方说在海尔内部,其实你们有“人单合一”模式,你们会谈“自以为非”,这种状态,这种企业家精神,您的理解是什么?
周云杰:首先就是我觉得是企业家对海尔来讲,就是张总(张瑞敏)作为我们掌门人,非常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基因,在大工业时代,福特流水线之后,以及丰田价值链模式之后,能在物联网时代创出让全球能够适用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可能不仅仅是对海尔有用,而是可以跨行业、跨文化的复制。
我想“人单合一”这个模式它本身也经过了很多实践,比如说在海尔自身,我们把这个 “人单合一”模式进行了运用,让每一个员工可以直接面对市场,把整个企业从过去一个制造产品的白电公司,变成一个孵化创客的平台。
当然是在新闻媒体行业,比如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也是借鉴了“人单合一”模式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跨行业进行复制,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这个模式也复制到海外。
特别是把这个模式放到了并购的GEA(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应该说GE是在线性管理里面的样板,它的六西格玛管理,包括韦尔奇(GE电器前CEO)在的时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但是我们兼并了GEA之后,输入我们的“人单合一”模式,他们也感到很新奇。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在GE有个“继任者计划”,比如三个继任者一起竞争,如果哪一位竞争上来以后,其他两位是要离开的,避免上岗以后互相拆台。但是我们三个人竞争完了以后,我们把三个人组成一个委员会,共同来承担指标。
张媛:依旧可以良性互动。
周云杰:良性互动,而且我们也给他提出来哪些好的项目,也可以进行按“人单合一”模式超利分成,比如说去年他们的一个团队,市场效果非常好,就得到了超利分成。在美国也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美国的管理界学者也正在研究和跟踪海尔的模式。
如何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张媛:您提到张首席有一个梦想,企业会不会生生不息,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倒,它本质上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您说到的是激励机制,但它其实解决的根本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使得人们一下子活力就爆发出来了?
周云杰: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讲的话,就是企业终究会死,而城市永远不息。这说的是什么呢?如果企业是一个封闭系统的话,那么它总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它不可能生生不息,你只有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封闭的花园,而是变成一个热带雨林,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它才可以生生不息,打开了企业的墙,让全球一流的资源都可以在海尔的平台上创业,你现在要定义哪些是海尔的员工很难去定义。
但是在全球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人,可能就会链接到我的平台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就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企业,完全是一个开放大生态系统,这样的企业,我相信它才可能生生不息。
消费升级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消费升级换代已经渗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加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和高性价比的需求。面对这一趋势,作为以家电产品接触消费者的海尔,又将如何做出回应与改变?
消费升级如何重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
张媛:看到这次“两会”当中你是提到了大力鼓励消费升级,我们已经提到了说海尔的机制现在非常的创新,以家电为基础的海尔集团,在消费升级的过程当中您如何理解这个趋势?在这个趋势当中海尔是如何和这个趋势形成自洽的呢?
周云杰:其实消费升级本身体现在消费者,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消费者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所以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决定了消费不断的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其实对每一个企业来讲,你一定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要知道他们升级的导向是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一个创新的体系,而且这个创新的体系是用户本身就是产销者,他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也是设计者。把消费者和设计人员和企业人员结合在一起,共同设计产品。
我们刚刚开发出比较高端的一款洗衣机,它可以洗貂皮大衣,可以洗很珍贵的一些衣物,这件产品空气洗,它没有任何残留,而且保持洗涤效果又非常好,这都在消费升级过程中我们开发的产品。
周云杰: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产品的设计师
这些产品绝对不是原来海尔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开发出来的,他们是在和用户交互过程中出来的创意,而创意的实现是全球共同来设计这款产品,相互之间可能不像我们这样面对面,他们在网络上,你可能都不知道他是男士还是女士,你也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学历什么背景,但是他们为了共同的一个话题,共同的兴趣,在开发同一款产品,那这样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体系,满足了用户的消费升级的需求。所以说这种开放很有意义,消费者不管怎么升级,都可以把需求放到我们平台上来,而需求一定会被全球可以满足需求方案的人看到,他们在上面创新设计,设计完了以后我们不做决策,这个开发不开发。而是把需求、把方案放在这个地方,由消费者投票,消费者觉得好,那这个产品我们自然就引入我们的开发序列,推向市场,这就做到了真正一个消费的最高境界。
原来营销大师科特勒有一句话,“销售是为了要营销变得多余”,现在我们这种做法就可以做到什么呢?就是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销售完了,就已经销售出去了。
如何降低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成本?
张媛:其实在整个工业消费升级和智能制造、“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很多大的实体企业都在面临这个问题,但同时您说到这么美好的一种愿景,它变成现实,总要做一个核算,是否量产,定制化,成本问题,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协同呢?
周云杰:这么多年因为我们有一个模型,要做到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首先你要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上,这么多大数据分析完了以后还要关注用户个性化的小数据,比如说你有一个需求,我相信和你有一样需求的人是有一类人,我需要把这个需求抓出来进行一个归类。
张媛:你是量化、个性化。
周云杰:同时把个性化归类,为什么说叫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就是把用户个性化的小数据进行归类,他一定会形成批量,那么生产过程中会有。第一,采购过程中要有标准化,设计要有模块化,没有这些支持的话,可能这个产品定制出来了,但是成本太高,消费者很难接受,所以说采购的标准化、流程化,设计的模块化也是大规模定制的基础,为什么我们搞这个模式搞了十几年?是因为我们经过了这些打磨,形成了一套背后的逻辑体系,从消费者,从资源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个界面,但是背后有一套逻辑系统。就好像你看到一个手机似的,拿到你手里的手机,打电话、发微信,很简单,但是打开以后里面的线路是很复杂的,这个复杂的系统是我们来做的。
个性化的产品定制与制造,以及由此带来了成本核算与效率问题,给以海尔为代表的制造型企业带来了新的考验。为了应对这一新的挑战,海尔推出了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从而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2017年12月6日,国际四大标准组织之一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一项建议书,由海尔COSMOPlat牵头制定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方案从跟随到引领,走在了世界前列。
张媛:那就是说这个过程当中,量化个性化之后,进行了分层,也就是制定出你相应的品牌策略,比方说我们看到卡萨帝就是针对高端的市场,所以我们从终端看到这些产品的背后做的这些尝试和探索,现在的一个整体思路和策略是怎样的呢?
周云杰:整体的思路,我们想就是通过一种工业互联网,或者说工业物联网的方式,把它变成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我们做的平台叫COSMOPlat。
我们想用COSMOPlat这个大的生态系统,能够把消费者可以分类,可以分层,而且把资源方也可以围绕平台共同创造,共同去实现消费者的愿望,我们现在除了家电以外,我们在青岛的服装业,在淄博的建陶产业、家居产业,包括和济宁金乡的大蒜,农业产业,都在用这种方式,让消费者可以参与定制,这种平台我认为它产生的价值一定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载体。
张媛:那也就是说从你们自身的模式探索,到整个对于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完全可以释放这样的一个活力,接下来你们的部署会是怎样的呢?
周云杰:我们的部署,这个平台我们会在,大概是未来我们会在全国,先在二十几个行业进行复制,在全球也要进行去复制。我们今年想把平台打磨的更好,平台的规模大概会做到四千多个亿,连接现在的用户大概是三个多亿的用户,服务的企业大概也是三万多个了,我们希望把它变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的平台,能够让百万企业上平台,能够让它们受益于这个平台,提升他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COSMO平台与德国工业4.0有哪些区别?
张媛:但为什么是海尔的这个模式来牵头做这件事情?你们打败了美国、日本、德国,美国、德国、日本都是工业非常牛的国家,为什么你们这次行?
周云杰:因为我们这就是刚才说的,我们十几年之前就开始做这个模式探索,而且在这个模式里面不同于德国的工业4.0,德国的工业4.0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基础比较好,所以对整个设备的全流程、设备的管理、设备的效率研究得非常透彻,这是它的优势。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因为它的信息化比较好,它在信息化方面做的也是整套系统。
但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我们是两个方面的差异化,我们是高精度指引下的高效率,所以我们有用户的订单需求,让用户全流程参与。
第二个,我们强调了一个大数据下的小数据,就是强化了用户的个性化小数据,让用户的个性化小数据驱动工业互联网的转型,所以这也是我们国际标准让海尔牵头很重要的要素,因为这是有用户的。
其实我们在汉诺威参加展览的时候,其实德国也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说“我们有两个对手,一个对手是人工智能,一个对手就是海尔的COSMOPlat”。他们现在提出来是不是应该是从工业4.0到5.0,而5.0就是“智能服务社会”,就是强调了用户的价值,我觉得这是我们很有差异化的地方。
除了工业互联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也十分关心三农问题,他曾多次提出三农方面的议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对精准扶贫提出了具体要求。
海尔如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张媛:在本届“两会”当中,我看到您的议案中也提到了关注于农村的扶贫问题,三农问题等等,海尔对于农村扶贫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样的案例呢?
周云杰:总书记上午在山东团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乡村振兴战略里面,他讲到了乡村的产业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文化振兴、乡村的生态振兴、乡村的组织振兴。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以及生态振兴上,我们是做了很多布局的。比如说海尔产业金融,我们不是给农民补钱,而是给他们建一个产业链。比如湘西黄牛,包括牛的养殖过程需要的资金,牛的营养配方、饲料,甚至牛肉的采购等等,形成产业链,建立一套产业,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创造价值,体现了总书记说的产业振兴。
再一个呢,像我们做的水站,我们给农村做了水站,不仅仅是给农民提供了健康用水,而且给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农民经营这个水站,把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到城区,城区的优质工业品可以对接到农民,建立一个创业平台。
同时我们也建立一个农村的创客学院,给他们提供培训,把好的人才,把城市的人才和他们进行对接,真正体现出这种思路来。
张媛:确实,听了我非常感动,我也能感受到一个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一方面是构想,一方面是要因地施策,落地的关键要素跟立足点是什么呢?
周云杰:其实我觉得呢,确实因地施策是很重要的,有的情况可能是适合畜牧业,你比如湘西黄牛,养黄牛,有的地方不适合。可能我适合“光伏扶贫”,我就利用它的光照条件好,在屋顶上放上光伏板,可以发电,我们给它并网,也可以增加收入。
所以我觉得你要因地施策、因地制宜的话,首先不能去做面子工程,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爱农民,要真正和他们一块共同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