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一个行业培训时, 人际沟通专家举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天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坐着的一个姑娘,而她旁边却站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见姑娘丝毫没有起身让座的意思,周围的人们忍不住议论纷纷:“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公德心都没有,连敬老爱幼都不知道!”眼看姑娘脸色都变了,专家连忙走近前说:“我平时乘公交也会让座,但遇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希望坐着休息一下,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姑娘的脸色顿时缓和下来,说:“我刚从医院看病回来,身体确实不舒服,再坐两站我就到了。”周围的人群安静了,站着的老人也安慰姑娘:“我身体硬朗得很,站一会儿没关系。”因为知道了事实,大家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有可能升级的一场冲突就此平息了。
评判往往会以“别人怎么样”的标签开始——就是不说自己,只说他人。那样的话,一开场善意和理解就被剑拔弩张的敌意遮住了,争吵势不可免。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那天回到家已经晚了,但进门一看锅还是冷的,妻子正拿着手机玩“消消乐”,我顿时气上了头。一句“你待在家里就知道打游戏”的话差点就冲出口,想到刚才那位专家的话——不要随便评判别人,只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又缩了回去。然后,我一屁股坐沙发上,揉着腰说:“在外一天累惨了,而且还很饿,要是能吃到可口的晚餐就好了!”妻子立马放下手机,坐过来笑着说:“就知道你喊饿,我早就订好了外卖,马上就送过来了。明天你早点回来,我下厨做几个你喜欢吃的菜。”
我庆幸自己只陈述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预设结果,以自己的误解去评判妻子的行为,避免了一场家庭间无谓的拌嘴吵架甚至冷战。
没有人愿意被评判,因为评判常常忽视了所要表达的真实需求或者事实真相,同时意味着否定和指责,背后的潜台词是“你需要改变”“你不够好”。
阻碍我们沟通最大的障碍,恰恰是无时无刻的评判。当你说同事“做事不靠谱”的时候,不如坦诚地表达:“因为你这几天的延误,影响了项目的交付进度,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相信不会有人对有理有据的事实抱抵触态度;当你拿着孩子的作业本咆哮着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你有没有长脑子”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多分享些自己小时候怎么集中注意力做事以及纠正错题的经验,那么,许多鸡飞狗跳的家庭闹剧和悲剧就不会上演。
演员张颂文的一条微博回复曾上过热搜——一名网友在评论区给他留言:“老师,我今年可能要随便找个人嫁了,下半辈子应该都不会再快乐了。”张颂文这样回复了她,“我朋友请我吃饭,问我想吃什么,我一般也是说随便,结果上的全是我爱吃的大餐,希望你也拥有同样的巧合。”网友们非常认可这种成年人的安慰——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张颂文并没指责那位网友不该如此选择,只是从自己身边小事出发,祝她的运气能更好一点,回答既温暖又不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
在他的微博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回复。一名网友说:“想把以后的人生过得有意义一些,你能给我一些鼓励吗?”张颂文回复:“我只是一个演员,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心得,就一点点分享:看什么都认真看,吃什么都好好吃,做什么都专心做……这样一天下来比较容易过去。”这便是高质量沟通的范本。
作者: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