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发工资的智驾“独角兽”纵目科技,已经狂奔至悬崖边缘

   日期:2024-12-21    作者:1vubc 移动:http://g8akg8.riyuangf.com/mobile/quote/8313.html

​撰文 | 张 宇

停发工资的智驾“独角兽”纵目科技,已经狂奔至悬崖边缘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智驾“独角兽”纵目科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1月25日,纵目科技宣布因公司业务未达预期,自本月起暂停工资发放,只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费。随后,舆论迅速发酵并引发了广泛关注。对此,纵目科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先保生产,加上之前和一家国资谈好,今年年底会有资金进来,所以正好在这个时间段,对员工薪资发放有所调整。”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纵目科技在中国乘用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中国乘用车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5.6%。

实力不俗,让纵目科技备受资本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纵目科技共完成了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控股、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长安汽车、兴业银行、君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IPO前估值超过了90亿元。

在资本热捧下,纵目科技曾数次冲击资本市场。2017年,纵目科技在新三板短暂挂牌,但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纵目科技申请在科创板IPO并获得上交所受理,随后又撤回了上市申请。2024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然而由于招股书满六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其上市申请于2024年9月失效。

纵目科技陷入“停薪”窘境,不仅暴露了其当前遭遇的困境,同时也反映出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纵目科技在自动驾驶领域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现在看来,其还是没能真正站稳脚跟。

一、难以摆脱亏损泥潭

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同一时期的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

通过近三年业绩不难发现,纵目科技正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总营收增速逐渐放缓;二是净亏损持续增长。

还值得注意的是,纵目科技的总营收严重依赖大客户。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63亿元、4.17亿元和4.6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2.5%、88.7%和93.0%。

如果按照业务构成划分,纵目科技共有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域控制器、车规级传感器)和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至2023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2.06亿元、4.25亿元和4.5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1.3%、90.5%和92.0%。

不过,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业务毛利率一直处于低位,分别为10.2%、2.6%、4.3%。相比之下,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2.7%、50.8%和18.6%,尽管后者毛利率明显高于前者,但由于业务规模较小,导致纵目科技的综合毛利率直到2023年才得以转正,分别为-8.9%、-3.5%和3.5%。

研发支出高企是导致纵目科技陷于亏损泥潭的关键因素。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72亿元、3.35亿元和3.6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20.9%、71.3%和73.9%。

此外,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购产生的巨额销售成本也是导致纵目科技亏损的另一因素。2021至2023 年,纵目科技的销售成本分别为2.45亿元、4.86亿元和4.8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08.9%、103.5%和96.5%。

与此同时,纵目科技的现金流承压十分严重,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量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和-4.12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纵目科技有着4.62亿元的借款,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仅有1.99亿元。

经营现金流为负意味着纵目科技的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这会导致纵目科技的可支配现金逐渐减少,并不断消耗现金储备,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同时还会限制业务扩张、导致偿债风险增加等,情况不容乐观。

二、转型求生

面对重重困境,纵目科技不得不进行调整与转型,并行推进智驾、蚕丛机器人两大业务线。

2024年1月,纵目科技正式成立其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低速自动驾驶能源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据悉,FlashBot是一款大能量、高密度、具备L4级无人驾驶的能源机器人,无论是充电还是放电只需要一个小时,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FlashBot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是首个将自主代客泊车在封闭园区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机器人。

纵目科技CEO唐锐曾表示,“通过结合自动驾驶和储能技术,蚕丛机器人正在构建一个高弹性的移动能源网络,推动更大时空范围内的能量交易。”明年目标是做到5000个一线城市大型停车场的移动充电服务。

目前,蚕丛机器人已与电管家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法国恒通集团、法国光芒公司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据知情人士透露,蚕丛机器人在海外已经有2000到3000台的订单,这也是纵目科技需要大量资金“保生产”的主要原因。

不过,蚕丛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难题。

其一,蚕丛机器人涉及到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线控底盘、储能充放电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不仅如此,蚕丛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的自动驾驶能力,以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然而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不同天气条件、不同光照环境、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其二,蚕丛机器人所处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行业仍是一个小众行业,应用场景十分有限。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还是以充电和换电为主,而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是高速公路应急,以及在一些没有条件建设充电桩或者建设充电桩数量不够的小区、商超等地的停车场作为补充。应用场景不足,意味着用户难以为此埋单,进而导致蚕丛机器人商业模式仍存在诸多争议。

蚕丛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体验不佳、制造和运营成本高、应用场景少、商业模式存疑,显然短期内无法为纵目科技形成助力,同时这一转型能否成功,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三.生存空间被挤压

纵目科技主要为车企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而产品研发需要采购的硬件主要包括芯片、被动器件、电子结构件、结构件、镜头、离散器件等。

如果按照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能力划分,车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备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能力,比如特斯拉、小鹏汽车、蔚来、比亚迪等;另一类是主要依赖第三方智能驾驶方案的车企,如奇瑞汽车、长安汽车、赛力斯等。

从纵目科技的业务模式不难看出,其主要为第二类车企服务,然而在经历了2023年的卷里程、卷开城数量的热潮后,众多车企已经意识到了智能驾驶即将大规模爆发的市场前景,并将智能驾驶视为新一轮竞赛的筹码和新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开始自研智能驾驶方案,比如纵目科技的主要客户长安汽车,已经在着重补齐自研能力。如此一来,纵目科技将难以切入更多车企的供应链,最终市场留给纵目科技的“蛋糕”还剩多少,仍是一个未知数。

纵目科技通过向符合相应标准的上游供应商采购芯片、被动器件等硬件,再由制造中心完成制造及测试,然后向车企进行交付,这就意味着纵目科技的生存空间除了受到下游车企的影响外,还主要受到上游供应商的挤压,比如在2021年汽车行业遭遇“缺芯潮”时,纵目科技的芯片采购成本明显增加,平均单价增长48.16%。

不仅如此,作为上游供应商,凭借芯片等硬件方面的优势,正在在向软件和算法方向突破,比如德赛西威等硬件供应商开始布局软件和算法,试图通过软硬件一体化和车企做更深的绑定,同时小马智行等软件和算法企业也开始布局硬件,希望通过软硬件一体化实现效率和利润最大化。随着分工和边界日益模糊,纵目科技的“蛋糕”再一次被掠夺,生存空间大幅缩减。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