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2p20y

http://g8akg8.riyuangf.com/com2p20y/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汪女士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发布时间:2024-11-20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每一天都有新生儿降临于世

每一天都有人从这个世界离开

但生与死的话题

人们总是很少论及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而近日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因其多年开展的生死学课程在网络上掀起一阵波澜,让“生死学”这三个字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各路人士谈及此事褒贬不一,或认为这门课程毫无意义,或觉得它有助学生树立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

众说纷纭不提,在浙传,其实也有如何仁富、汪丽华、马九福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生死教育的内容。作为国内高校第一家生命教育研究机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的所长,何仁富老师表示,基于理论上的自我认知和面对现实的自我觉察,激发大学生们一些“死亡意识”的自觉,去思考一些与死亡相关的话题,是具有重要生命教育意义的。

多年漫漫识生死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年幼时对死亡、黑暗就怀有恐惧感,又因极早经历了亲近之人的离世和病痛的长期困扰,何仁富老师产生了探究生命、人生等问题的欲望。所以在学习哲学时,无论东西方,他关注的重点始终是生命哲学(人生哲学),究其根本,是为了给自己寻找心灵上的安顿。

何老师最初是在2006年接触到生死学、生死教育。当时他刚从四川来到浙江,出于对学术的创新以及自身对尼采、唐君毅的生命哲学等有关学识的积累,何老师想到可以将相应的生命智慧转化为教学资源。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是在情感上激起了何仁富老师对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的关注。

“就我个人而言,从2007年开始从事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开设,就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死学与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客观上说,生命是靠死亡来给以确证的,只有会死亡的存在才被叫做生命。换言之,死亡是生命成为生命的一个标志,是生命存在本身的一个部分。因此,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就必须思考和关注死亡。”何仁富老师说。

何老师认为,课堂上讲授生死学内容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建立积极的观念体系,使学生们更加热爱生命并且更好的去诠释自己的人生,甚至是去理解人类生命的整体性与传承性。

至今,生死学教育这条路,何老师已经走了十一年。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何仁富老师

“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死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已经基本被定位为四个方向或议题:生命视域的死亡认知与态度;死亡视域的生命认知与态度;死亡历程与临终关怀及策略;死亡事件与悲伤辅导及方法。”

关于生死学的认知,何老师解释道,生死学是华人社会的学术界创设的一门独特学问或者学科,这一概念是著名学者傅伟勋先生提出的。生死学与生死教育是将西方各自开展起来的“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融合在一起,创设出“生死学”,并发展出极为重要的生命教育的“生死学取向”。

“客观上说,在将西方死亡学以‘生死学’名义转义后,已经对死亡学本身是一个重大发展,也将生命学做了重要拓展,将生死哲学或者死亡哲学做了经验化的落地连接。而这也特别契合华人的文化心理及生死态度。”

三尺讲台论生死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死亡是生命最终的目的。”

“人怕死而进步。”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恐惧。”

“死亡是生命的最终目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死亡而存在,生命的意志却让伟大的生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了漫长的旅程。”

 

一句句阐述,让同学们一步步了解何仁富老师认知的生死世界。课堂上传授有关生死学内容时,何老师并非总是“一人独唱”,他积极地把生死学介绍给同学们,向同学们展现自己对于生死地理解与感悟。而同学们也是感触颇深。

“老师通过手机的一个小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死亡,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死亡是无常的。”

“何老师提到的生前预嘱,我非常感兴趣,‘我死后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给人一种死亡和我们并不陌生的感觉,我们和死亡从来不是对手关系。”

“最后老师的个人分享很令我震撼。老师真的做到了用心的活着,而非只是活着。对于死亡这样敏感的话题,老师不是逃避而是有思考的去面对,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儿子三十而立的时候送一本书,这份礼物珍贵非凡,生命需要仪式感,生活也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说的关于友人的故事。前一秒还是活生生的人,下一秒就完完全全被当做是一个物,由锈迹斑斑的推车送往冰冷的太平间。”

                                                                  

除了与同学们积极探讨生死、交流自己的体悟,何仁富老师总会在课堂上播放台湾的一则有关临终关怀的公益短片《妈妈的脸》。他说,课堂上谈论了很多有关死亡的话题,主要包含生与死、有关自杀、生前遗嘱与安宁疗护、安乐死与尊严死、不同文化的生死观以及祭祀、传承与死亡仪式这几个方面。

“当然,以上内容并非讲授或讨论的全部,也并非是每一个班都会全部涉及。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和灵活处理。”

何老师还透露自己正在准备开设专门的生死学课程。这门课将以公选课的方式开设,并录制为在线视频课。课程的内容将会比现有的一些讲授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将对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的主要问题都展开系统的讨论。”

“对于相关教学的设想,一方面是在学校组建团队开设相关公选课,同时将相关主要内容一如即往地融入必修课程的教学中,为同学们建构合理的生死观,直面死亡、热爱生命提供理性的和人文的思考路径;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生死学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及相关工作,并在自己负责的大学生命教育联盟中推展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的讨论,目的是为中国人重构健康生死观做点努力。”何老师解释道。

思考体悟建生死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古今东西都有很多源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死亡智慧与生命智慧,我们确实需要从中建构自己的生死观。”多年传授有关生死学的内容,让何仁富老师在原有的知识储备积累上,也收获了许多。

“人们对生命的来去、生死的了解与思考还是太少。”何老师认为,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去接受生死学的教育,就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生命教育一样。

“生死学和生死教育不是为了了解死亡而了解死亡。我们认识和理解死亡,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实现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为死亡,我们意识到自己生命时间的存在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为这个有限的生命时间赋予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以便死亡真的到来时,我们没有遗憾或者说更少遗憾。因为对死亡的了解,我们可以在生死之间建立起独特的传承与感通,可以赋予我们生命以超越个体的意义与价值。”何老师说。

“现代医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死亡和死亡观,但是这种改变很难说就是完全正向的,完全合乎人性的。”就像对于安乐死与自杀这两种死亡方式,何老师表示非常的不赞同。因为对于他来说,两种死亡方式都是人为地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违背自然法,违背生命本身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何老师认为,生和死是生命存在的两面,有生就有死。就如生是自然(上天)给我们的恩赐,死同样是自然(上天)的安排,因为没有死亡就意味着不可能有新的生命可以诞生和存在。既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的安排,那么,任何人为地中断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取的、不应该的。

“有人说,我的生命我做主,因此我有权选择自杀。可是,‘我的生命我做主’只能说明一个人可以做主的是‘生’与‘死’之间的那个生命存在,而不是可以对‘生’与‘死’本身做主。‘生’与‘死’都不是一个人有理由有权利做主的,他属于’自然‘,我们可以做主的是’生死之间‘的’人生‘,即如何好好地’活着‘,也就是如何为自己的’活‘注入自己所特有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生命、死亡,老师有着自己的一套观念。他认为就形式而言,安乐死与比较人性地处死死刑犯的方式没有什么区别,唯一可以作为辩护的就是,安乐死是当事人自由意志的决定,是自我选择。但是,当以“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来为安乐死辩护时,面对的困境与选择自杀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样的说明是不近人情的。或许,对于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或者说一些真的因为身体极端痛苦而不愿忍受痛苦和无尊严的终末期无质量的生命的人来说,‘安乐死‘不失为一种减轻痛苦的选择。但是,既然人们这个时候害怕的是’痛苦地活着‘而不是’活着‘本身,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方法和措施减轻痛苦,让他可以’不痛苦地活着‘难道不更好吗?事实上,在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以及不少减轻痛苦的药物的出现,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积极有效的探索。”何老师说。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何仁富老师的课堂板书

“越能够直接谈论死亡,越能够直接面对死亡,也越能够承担人生。”何仁富老师补充道,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五福临门”,“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善终)。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活得好同时也死得好(善终),才叫真正的幸福人生。

选择用心的活着,选择尊严的死去,在遵循自然规律既不延长也不缩短一个人的生命的情况下,在诞生与逝去之间的这个阶段,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何仁富老师的生死学有关内容~

记者手记

在这个采访之前,我只隐隐约约在没有明确说明是有关生死的情况下稍微了解过一些有关生死学的话题。而因为这个采访,我从何仁富老师那里知道了很多系统的有关生死学的知识,也才得知原来生死学教育的发展已成一定的体系。

何老师说,人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接受生死教育,只不过因为对象的原因,教育的方式会有所变化。其实这个说法倒很令我诧异,因为从前的我看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应该是会在中学时期。而今一听,思索,也是有所明白其中的意味。正如何老师所言,死亡是不分时期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什么时候死亡会到来,所以提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才会知道在死亡来临之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何老师将自己的答复以及一部分课堂后学生的感悟整理给我时,我想,他大概是非常想让生死学为更多人所知道的吧,连同何老师在内的许许多多坚持了多年将生死有关的知识传授出去的人,大概也都更希望更多人能够好好的正视生命与死亡,去理解去思考生死之间的关系与意义,从而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最近很多人言及“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默。”,这样的人生听起来非常的具有诗意,但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都是一致的生死结局,生有千姿,死有百态,用心去诠释的生死,都不会失掉美感。

图片:何仁富

编辑:吴美玲

审核:林洁仪

终审:赵磊 杨旭丹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
思想 | 何仁富老师不曾停歇的生死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