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总理的父亲到了启蒙的年纪,理所当然的的被送进了私塾接受教育。
但是,周总理父亲所生长的那个年代正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时代,国家政治极度腐败,周总理的父亲虽然学习刻苦,但参加科举却屡考不中,无奈之下,
周总理的爷爷花钱替儿子买了小官,话说回来,在那个封建的年代,虽然,周总理父亲的官职不大,但好歹是个官身
。
时光如梭,转眼,
周贻能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幸好,周贻能还有个官身在,于是经人说媒,便与当地知府的女儿喜结连理
,婚后一年时间,周贻能的妻子便生下了周总理,周总理的母亲万氏虽然出身在封建家庭,但却丝毫没有大家闺秀的架子。
母亲万氏对周总理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周总理的基础知识储备还是待人宽厚的性格,都与母亲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在后来周总理成为开国总理后的回忆中都有踪迹可循,但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此时,一场惊天大变,正慢慢靠近周家。
二、命运的捉弄
周总理出生不久,他的三叔周贻淦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且,我国讲究冲喜,于是,周总理就被过继给了周贻淦
,但儿子的到来并没能留住周贻淦的生命,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接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事实的周老太爷不久后也撒手人寰。
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是个典型的读书人,为人怯懦根本应付不来清末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周老太爷在世的时候,这一切还可以依靠周老太爷支撑,周老太爷去世后,周贻能也很快被排挤出来,失去了经济来源。
浙江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出师爷的,
被排挤后的周贻能无奈只能外出谋生,将一家老小托付给妻子万氏
,妻子万氏也是事无巨细,尽力将家里的孩子们照顾的体贴,因为丈夫的收入微薄,万氏也曾向娘家人祈求过接济,但无果而终,无奈之下,只能变卖家产度日。
在沉重的日常劳动和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双重压榨下,周总理的母亲在他九岁时终于还是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
在听到妻子病故的消息时,周贻能第一时间赶回家中,以至于,他回家的路费都是借来的
,但是,周贻能不知道的是,回家之后,他面临的处境将会更难。
周贻能回到家中后,万氏的娘家人便第一时间找上了门,面对女儿的亡故,他们对周贻能各种责难
,万氏的母亲更是要求把周总理带回自己家抚养,但因为周总理已经过继给旁人,这才罢休,于是又要求,要将女儿按当地的最高礼仪安葬。
三、远赴东北
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本身性格就软弱,加之万家人这样气势汹汹的逼迫,周贻能明知自己经济有限,但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按照周总理家乡的习俗,亡者安葬,最高规格棺木要用楠木材质,还要在棺木的正面雕刻事儿朵花,这无疑是给经济危难中的周贻能雪上加霜。
无奈之下,周贻能只能又一次出外谋生,将妻子的遗体暂时安放在当地的一所寺庙之中,
周贻能没想到的是,妻子的遗体一放就是28年
。
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后,年少的周总理就由自己的乳母抚养,在以后周总理的回忆中,他亲切的称自己的乳母为八婶母
。
与此同时,一位远在东北经商的周家族亲,实在看不惯周总理困苦生活,修书一封要周总理前往东北学习,于是,周总理的八婶母用一碗馄饨将周总理送上了去往东北的列车,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趟东北之行将周总理带上了革命道路
。
四、革命火种
因为当时的东北三省紧邻俄国与日本,加之奉系军团的建设,教育体制相较关内,相对开明,对不同的学说也更有包容性,在东北,少年时代的
周总理一边见证着国人被压迫和剥削的残酷现实,一面接受着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这样强烈的反差,让周总理深受震撼
。
在东北的岁月里,周总理与父亲曾有过短暂的团聚,但后来,因为生计所迫,父子二人不得不再度分别,再后来,周总理加入我党,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
周贻能到上海看望儿子,当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加入我党的事情后,没有任何不满,而是当起了儿子的交通员
。
五、最后的岁月
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周总理可以公开活动,各种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于是,便把自己的父亲和岳母接到身边奉养起来
,但是,因为工作忙碌,虽然,父亲就在身边,但是周总理能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直到1942年的一天,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的周贻能反复问儿媳邓颖超,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来看看自己
,但周贻能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周总理也在住院,为了周总理的身体健康,邓颖超并没有告诉丈夫周贻能住院的事情。
当周总理知道父亲亡故的消息,硬是拖着病体出院,在父亲的遗体前,痛哭流涕,尽管自己还在病中,但周总理执意要在灵堂为父亲守灵,直到父亲安葬,在以后的岁月里,
周总理虽然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但却悄悄将一张发黄的父亲的老照片藏在自己贴身的衣服里
。
总结
个体的成长,独立人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着不可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