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之后,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辐射问题。各类辐射的谣言也开始在微博和朋友圈谣传。
“手机辐射会损伤脑细胞,引起DNA突变,导致某些脑部肿瘤的高发”、“电线发出的辐射对身体有害,例如令儿童患上可怕的白血病”、“照CT致癌!辐射堪比原子弹”的报道也纷纷冒出。
究竟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电子物品是否真的致癌?医疗检查为防癌还能不能做?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做出了回答。
谈辐射致癌?
先弄清什么是电磁辐射!
现在,很多人对辐射概念本身也不清楚。人们都知道辐射是不好的,却从未意识到辐射就在我们身边。就定义而言,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摄氏度以上,都会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一般可按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能力的大小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次,有必要对电磁辐射进行一下区分。电磁辐射按能量高低也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专指一种高能量辐射,会破坏生理组织,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伤害一般是具有累积效应的,核辐射属于典型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远没达到将分子分解的能量,主要以热效应的形式作用于被照射物体。日常生活中由电磁波产生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
专家称,之所以大家害怕辐射,是因为电磁辐射和人体接触属于非弹性碰撞,大多数都会被人体器官吸收,从而引发细胞组织变化,但是电磁辐射并不可怕,正常生活的人体每天都在吸收辐射,只要它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标准水平,对人体健康就不会有什么伤害。
手机、电脑辐射会致癌吗?
很多人一厢情愿地相信长时间煲电话粥可能会引起癌症,特别是脑部肿瘤。人们担心手机可能致癌,其实担忧的是手机的辐射问题。有些人长时间打电话会出现头晕、健忘等症状,可能是电磁波对神经递质产生干扰导致,但还没有任何医学研究证据表明会导致癌变。
每天与我们日夜相伴的家用电器——微波炉、电脑、空调、洗衣机,浴霸、电磁炉、电吹风、电灯在使用过程中都伴有辐射,不过这些家用电器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主要产生热能,比如浴霸、红外暖风机就是典型的利用红外线的热辐射现象取暖。通信基站所发出的无线电波,也属于非电离辐射的电磁波,它只产生热效应。
非电离辐射只会产生热效应,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有关移动通信电磁辐射能改变DNA、或是说电磁辐射导致白血病、致癌、心脏病、甚至影响生育,造成孕妇流产的传言,实属言过其实。
X光片、CT、磁共振、B超、核医学检查是医学检查的常用手段。其中,磁共振和B超没有电离辐射。拍一张X光片吸收的射线量约为0.04mSv,做1次CT吸收的射线量大于1mSv,做1次核医学检查里的PETCT,吸收的辐射量比CT还高,这是融合了同位素放射线和X射线的检查,吸收的射线量也在1mSv以上。
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关于辐射照射量标准规定,公众的年有效剂量限值为1mSv;在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a-1,则某一单年份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mSv;同时对眼晶体和皮肤的年当量剂量也做了限值,分别为15mSv和50mSv。本标准还规定对患者的慰问者所受的照射加以约束,使他们在患者诊断或治疗期间所受的剂量不超过5mSv。
普通人每年接受辐射的有效剂量不应超过1mSv,而CT或核医学检查会有超过的现象,这就要求患者在做检查时不能滥用CT,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5亿人次接受X线检查,而有20%的检查是无临床意义的。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如果X线照射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就会诱发多种肿瘤发生,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肉瘤和皮肤癌。
除此之外,像治疗癌症的放射疗法(放疗)是通过对癌变的部位进行高强度的辐射处理,使得癌细胞大量死亡,达到抑制癌症的目的,但同时也对大量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因此,放射疗法是双刃剑,需要在正规医院医生的合理控制下进行。
专家支招如何预防辐射?
(1) 使用复印机时,身体距机器30厘米
(2) 有显示屏的电器设备可安装电磁辐射保护屏。
(3) 微波炉开启后要离开一米远。
(1) 使用时头部远离手机天线
(2) 用耳机接听电话
(3) 手机接通瞬间释放带刺辐射最大,手机想过一两秒后再接听电话
(4) 尽量避免将手机挂在腰间
(1) 远离高压线、电视台发射塔。
(2) 家电不要扎堆放,不同时使用。
(3) 不在床头安装电器或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