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的心理多少都有点毛病。
今天的生活比50年前轻松多了。
但心理疾病问题也正在急剧增加。
世界上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患上心理健康障碍。
这就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2月25日下午公布设置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12356的原因。
旨在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12356”作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力争在2025年春节或元旦前后投入运行,确保于2025年5月1日0时前,实现拨打“12356”电话号码接通心理援助热线的功能。
近年来,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新青年们(指1995年至2015年间出生的人群)正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相较于前几代人,他们中的焦虑、抑郁及自杀率显著上升。
以2019年的一项研究为例,该研究显示,在本科生群体中,从2007年至2018年间,抑郁、焦虑及自杀意念的比率显著增长,许多情况下甚至翻倍。
这一增长趋势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有体现,但女孩和年轻女性中尤为突出。作为一位三个新青年们孩子(包括两个女儿)的父亲,我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观察。
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趋势可能并不真实,而是反映了新青年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开放的态度,但现有证据却指向了一个严峻的现实。
例如,自杀未遂和自杀完成率的上升,很难仅仅用报告偏差来解释。一些机构公布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新青年们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什么老一辈似乎没有那么消极,而新青年们很多患有心理病?
202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24岁以下的中国成年人情绪焦虑严重,更容易患抑郁症,近四分之一的人面临这种疾病的风险。35 岁至 44 岁之间的人中,只有不到二十分之一有患抑郁症的风险。
同年的调查显示,一半的受访者担心患有焦虑症。每2个受访者中就有一个表示担心患有抑郁症,而强迫症和双相抑郁症也有大量的潜在受害者。不到十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常见的心理疾病。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及相关障碍、睡眠障碍等问题,这些案例显著增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多数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童年经历、酗酒或遗传因素(特别是家族病史)、大脑化学物质失衡、慢性疾病经历、强烈的孤独感与社交孤立、身份认同困惑、生活重大变故等,都可能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
此外,创伤性脑损伤、心理创伤经历以及女性特有的健康问题,如不孕、更年期、产后抑郁及孕期焦虑等,也在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上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这些问题,在新青年群体的特征尤为显著。我们多数在这个阶段的人里,或轻或重、或多或少都沾了点边。
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发布了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报告显示国民心理健康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心理健康风险随年龄增长、收入增加而降低。调查结果显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均略低于2020年的数据。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其中年龄和收入是主要因素。在成年人群中,青年是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月收入2000元以下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月收入组。
二、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特征差异显著。以抑郁为例,无业/失业人员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达到31.0%,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而管理人员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仅为3.2%。
在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新青年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这两项特征无不明确地告诉我们,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心理健康挑战,尤其是新青年群体和无业/失业人员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重灾区。
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新青年们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在学业、事业上努力拼搏,还要面对婚恋、住房等多重压力。
这些压力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频发。而低收入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使得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更加无助和绝望。
另一方面,无业/失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他们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面临着生活的窘迫和社会的歧视,这些都极大地摧残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长期的失业不仅会导致他们经济上的困难,更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政府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的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心理健康挑战,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如此来看,12356确实来得很及时。
我们期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
要更多关注曾经被系统性忽视的群体,其心理援助需求有可能被长期低估或忽视。
避免“心理援助只惠及已发声者”的现象,确保资源能够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人。
不要让弱势群体在表达心理援助需求时是否面临更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