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任妍 焦磊
当前,眼健康作为维系高品质生活的关键要素,愈发受到广泛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主任医师陈有信在做客“人民会客厅·圆桌对话”栏目时表示,要更加科学、系统地开展眼疾防控及规范诊疗工作,从丰富药物矩阵、强化健康意识多方面织密眼健康基层服务网,运用AI技术为精准科学的临床决策提供助力。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眼健康规划》)对关注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的眼健康提出要求。在陈有信看来,随着我国眼健康管理工作从重点防盲治盲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这意味着眼疾的防控和治疗需要实现全面提质,也更加强调要以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对眼部慢性疾病的长期规范诊疗和随访管理。
陈有信表示,眼疾大多是慢性病,以眼底病为例,其治疗过程相对漫长,患者在治疗初始期往往需要接受多次规范治疗,并做好长期规范定期的随访管理。期待未来《眼健康规划》进一步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的规范诊疗模式,提高眼底病等重点眼病的规范医嘱及长期慢病管理能力。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减少眼部疾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针对我国眼科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陈有信表示,若要强化基层眼健康服务能力,首要任务是打破基层医疗机构药物配备不足的瓶颈,实现药物的可及性。他认为,完善药品供应体系,使基层药品渗透率与患者需求增速相匹配,是惠及广大眼疾患者的关键。“当基层药物能够满足患者需求,患者便无需向上级医院转诊,这既能有效减轻医疗资源负担,又能切实体现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的重要意义。”为此,他呼吁持续更新、扩充《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快包括眼底药物在内的眼科新药准入流程,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经济实惠的创新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丰富基层眼科药品储备,切实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在加强专业“硬”技术的同时,陈有信提示也要同步加强公众关注眼疾、重视筛查的健康“软”意识。“如果错过眼疾的最佳治疗时机,对个体和社会都将造成疾病负担,因此大到政策层面、小到患者家庭,都应强调加强眼疾管理的意义。建议打通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衔接通道,开展定期眼健康宣教和早期筛查活动,切实搭建早筛早诊早康复的基层眼健康服务体系,从而降低致盲性眼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