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典动画 | 当小猪佩奇不再代表粉红色的童年手机动画「邪典动画 | 当小猪佩奇不再代表粉红色的童年」

   日期:2025-02-22    作者:izped 移动:http://g8akg8.riyuangf.com/mobile/quote/2949.html


让孩子用手机看动画本是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最近因为“邪典动画”的出现,动画片成为了家长们的“噩梦”。这些看起来和平时无异的“动画片”里,存在的是个可怕的“变态世界”。曾经可爱的“小猪佩奇”长出一口黄色“烂牙”。

圆滚滚的天线宝宝被残忍割下头颅。


可爱的小黄人被斧头乱插,浑身是血。


甚至还有真人版,成人拿戒尺鞭打孩子的屁股。

不少家长发现,这样的影片,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亲子”“早教”栏目的搜索前列,自己的孩子还看过不少,舆论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微博用户@肉呆大魔王发表的相关文章:《一群变态锁定观看YouTube的孩童,我以前为他们工作》阅读量高达479万,转发数破2万。


网友们检索后发现,这类“邪典动画”不但有汉化的“舶来品”,也有不少“中国制造”,甚至还有真人饰演的“邪典”影片。



腾讯、爱奇艺、优酷等相关视频网站当即发表声明并进行筛查,1月20日起至今,几大视频网站的“邪典”动画基本被查禁。


1月22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文化部下令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一经查实,必有严惩!


而“邪典”动画带来的恐惧并未消散,该类动画为何如此令人不安?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恶劣?又应如何对待,知著君有话说。

1

动画:“邪典”为名,“邪恶”为实

首先,目前流传的“邪典”动画,准确意义上应该是“邪恶”动画。邪典最初源于一种电影风格——邪典电影(Cult Film)。“邪”字看似赋予其绝对的黑色意义,其实并不准确。“邪典电影”包含着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青年亚文化,其中暗含反叛精神,作品的价值观往往是反抗主流,其中不乏暴力、血腥的作品,但以偏概全以为“邪典电影”均是暴力、血腥和色情的影片,是不准确的。


知乎定义

邪恶动画最令人可怕的,是其以儿童熟知的经典卡通角色:米老鼠、小猪佩奇、艾莎公主、蜘蛛侠为主角,经过隐秘的“二次创作”后投放到网络之上,和正常动画片相比,乍眼一看难以分辨。其内容呈现的只有集中化的“恶”,将暴力、色情、恋物癖和厕所幽默等低俗内容灌输在可爱的动画形象之后最初,邪恶动画只在国外泛滥,YouTube 上曾流传着大量此类影片。2017年11月,YouTube才大规模查禁下线该类视频,一共删除了超过50个相关频道、15万个视频。对此,BBC和《纽约时报》都曾发布相关报道。


网络的无界性,让邪恶动画蔓延至我国。国内视频平台的“邪恶视频”中出现了中国面孔,还在线下形成了暗黑产业链。名为“欢乐迪士尼”的视频账号,曾推送多部邪恶视频——“公主”捂着牙找“蜘蛛侠”看病时,蜘蛛侠竟掏出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意图插入公主的嘴里“拔牙”!

水果刀拔牙

此类影片背后,充斥的是极度病态的价值观,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幼童不知不觉陷入“邪恶旋涡”。令人吃惊的是,该类别视频单个最高点击量超过2000万,总点击量高达上百亿。


微博用户@肉呆大魔王统计的数据

2

孩子不能承受之“恶”

“邪恶动画”之所以可憎,是因为它针对的受众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而且是3-10岁的低龄儿童。邪恶动画将暴力、色情的行为穿插在生活场景之中,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误以为这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孩子对于这类危险和暴力的行径习以为常,“容忍阈值”降低,甚至习惯和对此上瘾。


这样潜移默化“污染”儿童的形式,不由得让人想起格伯纳曾提出的涵化理论。长期的“电视暴力”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那些长期浸润在电视所塑造的符号现实中的孩子,通过电视感知着世界,电视成为他们社会化的主要来源,也塑造着他们的“人格”。


即便目前电视机的观看率减少了,但是联网设备的使用率却大幅上升。英国Mediacom网站对8-12岁的儿童持有联网设备的比率做过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8-12岁孩童的手机持有率达到了66%。陪伴孩子更多的,不是父母,而是ipad或者手机,而它们“陪伴”孩子的时光,相对于电视来说更加密集和持久。

除此之外,不少孩子因为该类电影而产生心理阴影和创伤,而童年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之大,其实是难以想象的。儿时留下的“痛苦”阴影和记忆,甚至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才能消化。

公众号Knowyourself从心理学角度曾剖析过,孩子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包括三个层面:童年的挫折体验;童年真实发生过的创伤性事件;心理创伤的状态。这三者中,心理创伤是最难以察觉,往往被忽略或者被孩子自行压抑。即便邪恶视频没有给孩子带来肉体上的伤害,心理创伤也不该被忽视。



再说了,即便是记忆尚未塑性的婴儿,也会被邪恶记忆所伤害,这让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现代科学逐步证明,在记忆未形成之时,孩子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环境和关系,对其成长有不可忽略的关系。在我们的记忆形成之前,最初的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精神胚胎”的发育,而精神胚胎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Temperament)形成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的“秉性”。因此,对邪恶视频的担忧绝不是危言耸听。

3

流量的罪,背后是资本的恶

生活与科技骨肉相连的现在,技术成为了灾难的传播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盯着屏幕看一天,算法的无孔不入,确实会让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愈发窄化,让“恐怖影片”的浓度上升,危害程度不言而喻。“个性化”的定制,带来的可能是邪恶视频对孩子的累积伤害,这也是触发家长群体恐惧的重要原因之一。

制作邪恶动画的广州胤钧贸易有限公司于1月22日在微博发表道歉,声称:为了冲视频流量而制作该类视频。


知著君以为,流量之恶,是资本之恶,是人之恶。流量带来的巨额资本烧红了贪欲者的双眼,让他们挑战法律的边界,违背内心的良知,也要去制造邪恶视频,伤害最天真的孩童。科技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其使用者才应该对恶负责。将人的罪恶归咎于流量之恶,不接受,也不原谅。


除此之外,当务之急应是推动平台切实优化监管方式,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审查监管,从源头尽可能过滤掉这些邪恶影片。与此同时,国外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YouTube有专门为未成年儿童开放的版本YouTube Kids;Netflix设置了专门的儿童锁;国外的电影、动画片和影视剧设定了影视分级来保护儿童,在这一层面,确实值得国内视频平台学习和改进。

4

父母:心疼后应该警醒

《孩子们的诗》一书中,十二岁的石薇拉写下这样一首诗歌《等待》:  

  沙发上

  一个女人优哉地吸着烟

  另一个女人

  悠闲地玩着手机

  还有一个

  十一岁的小女孩

  在翻滚

  谁也看不出

她在焦急地等待


孩子纯真的诗歌里反映出她的生活状态,她一个人在焦急等待,身旁的女人在玩手机,父母并不在身边,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即便我们深知孩子受到伤害时,父母是最为心疼的,但是这些邪恶影片传播泛滥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问题,就是家长陪伴和教育的角色缺失。


凤凰网公益推出的《2017中国儿童安全成长报告》显示,小学年龄段的小孩,最焦虑的问题主要在情感和安全板块,这个年龄段恰好就是邪恶视频的受众——3至10岁。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位,带来孩子感情方面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更加依赖“虚拟世界”中的动画角色。如今的父母,除了照顾子女,还必须肩负起“网警”的责任,这是悲哀之举,也是无奈之举。让孩子远离和走出这些邪恶视频,父母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但是,一些家长的观念过于极端化,认为邪恶视频来源于网络,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让孩子与网络隔离,禁止或限制儿童使用网络。“以后不会让孩子看这种视频了!iPad 以后不许看了!”

《黑镜第四季:天使方舟》

黑镜第四季《天使方舟》中,过分担心女儿的妈妈参加了“天使计划”,给孩子装上了会屏蔽一切“恶”、“血腥”图像的芯片,看似让孩子彻底隔绝了“罪恶世界”,却埋下孩子内心好奇的种子,最终导致了悲剧。知著君以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即便断绝网络了,就能永远隔绝“恶”吗?当然不是。对待恶,不应该捂住和隔离,而是引导和教育。

最后,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谁该为这件事情负责?

邪恶视频背后,理应负责的有很多:视频平台、失灵的网络监管机制、未完全的法律体制,你和我。对待邪恶视频,除了尽快清扫处理,让孩子辨别恶,惩罚恶,最后向善才是更深远的命题。

参考文献:

KY KnowYourself:研究回顾:你身上是否存在天生的“精神胚胎”?

北京青年报:"儿童邪典视频"流入国内 假借卡通形象涉黄涉暴

PingWest:不上幼儿园就没事么?你的小孩可能正在被邪典儿童视频摧残

The conversation :Why can’t we remember our early childhood?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