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边可以给大家保证的是,样板城市每天最低任务收益600~1000元”“如果挣不到600~1000元,全额退款”在某平台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在介绍一款名为“创客联盟”的App拉新项目。直播间外,林涛被说得动了心,加盟了该项目,但到了真正开始运营项目的时候林涛才发现,情况似乎跟主播介绍的有些出入。
加盟商:
完全达不到此前承诺的收入
在数字化时代,不少公司非常重视自身App的推广,为了实现用户增长、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有偿吸引新用户注册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App拉新”。而有的商家瞄准其中商机,将多种App拉新的项目集合起来,形成项目、搭建平台,以“高佣金、低门槛、时间自由”为优势进行宣传,吸引投资人参与其中。
直播间里,主播对项目的介绍让林涛动了心,随即在直播间交了100元的定金,林涛介绍,“当时主播保证说一个月可以挣2万多元,一个月就能把加盟费挣回来,一个月挣不回,差多少补多少。”在对方的保证下,林涛又交了26800元的加盟费,并与对方签订了一份《技术服务协议》,对方为林涛提供了名为“极速推”App的系统,并给了他系统登录入口,相关任务在自己的手机上即可操作。
“极速推”App后台操作页面截图,林涛介绍,其中红色金额部分为任务收益,收益下方为剩余任务数量(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林涛表示,当时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有800多款App,简单注册类的有600多款。“他(工作人员)说证券类、实名类、绑卡类的任务咱不做,只做简单注册类,平均一个任务的收益在20~30元。”林涛说。
合作确认书(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在林涛提供的双方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中,记者看到了一份《合作确认书》,其中提到,“甲方按照乙方指导操作要求下,乙方为其规划平台任务产值一人一天的产值在600—1000元。”但当林涛打开“极速推”App的后台后却有点傻眼,“后台一共能看到200多款App,其中银行卡类、证券类的App就有180多款,简单注册类的基本没有,即便是实名注册类的大部分任务的收益也只有8~10元。”
林涛向记者提供的收益截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在林涛提供的操作后台的截图中,记者看到,收益一栏为159.5元,“这159.5元的收益也是我和朋友两个人花了三天的时间做出来的,基本上把能做的任务都做了。”林涛告诉记者,自从开始做任务后,自己手机接到的诈骗电话就没断过,“加盟之前没什么虚拟号码给我打电话,没人知道我的号码,自从开始做任务后,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虚拟号码都知道我是谁。”
眼见实际收益与前期的宣传内容严重不符,林涛向公司提出了退款申请,但对方直接表示不退款,且没有说明理由。
公司:可能存在过度承诺情况
根据林涛提供的公司地址,记者来到推出该项目的公司。在表明来意后,公司负责市场的一名魏姓经理出面进行了答复。
针对林涛提到的前期承诺有800多款App,但实际只有200多款的情况,魏经理表示,“800多款App指的是我们后台总的数据,但这800多款是阶段性更新的,维持在平台上的App可能有300款左右。我们基本上一周至少更新一次,一次更新15款左右,客户后台能看到的App数量基本维持在300款左右。”
公司前台旁摆放着项目介绍展板(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我们合作客户他可能只想做那种简单输个手机号码、验证码就可以的任务,我们也有,但是相对来说肯定少。”魏经理表示,针对客户提出的此前直播间承诺大部分App不需要个人信息的情况,“可能是中间环节我们业务员存在过度承诺的情况”。
对于每单任务收益平均在20~30元且每天保底收益600~1000元的说法,魏经理解释:“我们的每个任务收益有高也有低,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市场进行调节,是一个平均价格。我们有各种类型的任务,把各种类型的任务结合起来,平均每个任务能有20~30元的收入,这么算下来,每天应该会有600~1000元的收入,如果客户只想做他认为简单的任务,那他们肯定达不到这样一个收益。”
针对退款难的问题,魏经理表示,双方在这方面存在分歧点,“我之前和同事聊过,同事说这事(退款)也能协商,客户说要退还所有费用,公司根据后来的成本也要给一个协商的时间。”魏经理告诉记者,如果真的与客户协商不成,“我们也告知过客户,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律师:面对高利诱惑应防范投资陷阱
“有些App拉新项目平台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大家可以进行投资参与其中。但是在某些项目运营上,也存在一些可能含有欺诈、诈骗的情况。”北京市盈科(济南)律师事务所公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路一林律师介绍,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虚假宣传、欺诈行为。
如何判定这个投资项目是否存在欺诈行为,路一林告诉记者,“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公司确实存在故意隐瞒应当告知的真实情况却没有告知,受欺诈人因公司的欺诈行为陷入错误判断,则认为欺诈行为与错误判断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受欺诈人是基于错误判断作出决定,如果满足了这几个条件,则投资项目涉嫌欺诈行为。”
面对高利诱惑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应如何防止被骗?路一林表示,“要看企业是否取得营业执照,此外,还要关注对方的宣传内容,看看是否有‘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类似的介绍,如果有就需要特别谨慎。”路一林告诉记者,在投资前还要考虑项目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比如说有些产品的收益率特别高,这可能就不符合市场规律。”此外,路一林提醒,投资前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否具备相应的抗风险能力,投资不能超出自己的经济实力。
路一林提醒,投资者一旦发现被骗,如果涉嫌刑事犯罪,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如果只涉及民事欺诈或者经济纠纷,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法院起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文中林涛为化名)
求职兼职,要避开这些陷阱
又到一年求职季,打工者在努力找到工作的同时,要小心“求职陷阱”,避开套路和骗局。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坑”主要有哪些呢?
传销陷阱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
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以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求职毕业生信息。往往收取高校毕业生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毕业生入职时,不法用人单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中途辞退。这些非法职介机构即便提供了岗位信息,往往也是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不匹配甚至虚假的就业岗位。
防范提示:
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刷单诈骗”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抖音快手点赞员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
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培训贷”陷阱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或直接收取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相关机构或用人单位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背负高额借贷或投入高价培训费用,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示:
要增强辨别意识,看中介机构或企业是否合规合法且经营正常,看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请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公布的正规培训机构。
综合上述案例,提醒广大求职者:
一是求职时,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来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可以到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招聘网站,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认定的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网站求职。
二是应聘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填写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不要过于具体,应该把重点放在工作和学习经历上。接到招聘邀约后,尽量多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朋好友沟通情况,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上网核实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者备案情况,若查不到相关信息就说明该单位可能不存在。
三是一旦遭遇上述求职陷阱,或遭遇恶意解约等情况,请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来源:央视网、人民日报APP、人社部官网、工人日报、普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