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欧盟负责防务与太空事务的委员安德留斯·库比柳斯表示,预计到2035年,太空经济的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21世纪将成为真正的太空世纪,众多变革型技术正携手并进,绘制出令人振奋的新蓝图。
二
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将为一些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制造流程提供创新“沃土”。例如,国际空间站上已有设备正在生产“超纯氟化物”光纤。这种光纤的信号损耗仅为传统石英光纤的百分之一。
三
制药公司也在利用微重力结晶技术,开发能更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癌症的新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成功培育出了形态良好的晶体。这些晶体有助科学家更好地分析蛋白质结构,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四
科学家还计划在国际空间站部署自主机器人系统和先进的3D打印设备。这些设备未来或许能打印出人体器官,为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五
除利用太阳能外,科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小行星。人类已探索了数百颗小行星,并在一些小行星上发现了碳、硅、铁等元素以及水冰等物质。然而,现代小行星“采矿”概念不只采集贵金属那么简单。新技术让人们能在太空中直接加工原材料,生产出燃料、建筑材料等。
六
由亚马逊公司研发的柯伊伯互联网星座、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星链”等下一代卫星网络,将利用卫星间的激光链路来传输数据。传输速度超过每秒100千兆比特,为人们提供高速、低延时的宽带接入服务。
七
随着人类向太空发射的卫星数量不断攀升,且功能日益复杂,对在轨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从卫星维护修理到太空垃圾清除等,在轨服务有望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下一片蓝海。
八
为满足人们更快到达火星等其他星球的亘古梦想,科学家正奋力研发更先进的太空推进技术。NASA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着力开发核热推进系统,其有望将火星之旅的时间缩短40%。尽管目前人类想要飞出太阳系还不现实,但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终有一天能真正进入星辰大海。
据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