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印象
我醒来的时候,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起床看雨势大小,顺着窗子我看到马头墙正哩哩啦啦的流着雨柱,我忽然很兴奋,由于旅途太累,竟然忘记自己在大名鼎鼎的徽派建筑里完整的睡了一个晚上,这种忽然的意外收获,就像自己得了一个大奖一般的高兴。看着被时光浸染斑驳的墙体,在湿润润的屋子里体会着徽州特有的韵味,顿时满身的疲惫都消散了下去,整个人也跟着舒展起来。我曾在远方不止一次期许能够住在徽派的老房子里住下,与过去的时光互相打磨一下,虽然没有耳鬓厮磨的情话,却也能表达我炽烈的久违情怀。

记得看过一个关于徽派建筑的纪录片,讲述徽派商人移居海外后,对故乡的
建筑怀念至极,竟下大力气的从安徽用集装箱搬走了一个大房子,一块砖一块瓦都没有落下,以此给外国人显示自己优美故乡的建筑,那情怀就如一个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一般在大人面前炫耀他心爱的玩具。
我曾为此感动不已,一个飘零在外的游子内心有太多的想法,然而最主要的还是渴望来自故乡的慰藉。
宣城真的是座老城了,历史的瓢泼大雨已经将它淋漓得安详而又典雅,毫无庸俗之气,他尽可能躲开现代大都市的浮躁与嘈杂,安静的延续着历史的传承。
宣城就是宣纸的故乡,厚重的文化气息将这座城市装扮的温文尔雅,古朴无华。纸本来就是承载文字的巨大母体,它吞吐着历史的长度,挟裹着古老中华的密码,那么白皙那么醇香, 喜欢躬下腰身去膜拜宣纸,就像恭敬自家的宗祠一般。在宣城的一条小街,我看到一个老头正在教着自己的孙女如何造纸,老人不厌其烦的拿着一张类似捞网的东西,在一滩白色泡沫里划来划去,娴熟得让人眼花缭乱。女孩子认真的尝试着,但是还不能达到老人的满意,原来那张网捞上来的就是纸的前身。原来纸不仅产自树木,它还是水的孩子,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这个基因全部赋予了宣纸。老人传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用心灵郑重的传递一种态度甚至可以上升到祖宗之法,用心灵和汗水对宣纸表达出一种虔诚的敬拜。
宣纸果然是不同凡响的,它与这座老城互相守候,彼此难以分割,并且还将达成一种文化默契,一直延伸书写,一直共同相得益彰。
我曾在年少的时候就读过李白的诗歌,其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原来这座楼就在这个城市的中间,出租司机告诉我说,那里没什么看头,不如去别的地方。我只是淡淡一笑,心想,如果谁要寄托一个楼或者一个单独的风景,期待着能看出多大的精彩来拿实在是不应该的奢望,每一座景观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文化魅力才是重要的,哪怕是一堆黄土,一块瓦砾都能引起不同的感触和欣赏,这样的时候文化的力量早已超过景观的分量。

这座楼已经早已不是李白所登临的了,也许李白那时候的楼比这个要更宏伟、更奢华,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这是当年的那个地方就成了。这座楼的颜色已经是浅红,木质结构的楼阁是经不住太久风雨的侵袭的,这也正是文化的魅力,真正让他们保留的是一个人和一首诗,以此对抗强大的无情岁月。楼已经成了危楼,不许游人登临,然而这不妨碍我在这里怀念两位伟大的诗人,谢眺山水诗大成就的人,李白很喜欢他,虽然他们之间已经相隔几百年,但这丝毫不能减少李白对他的喜爱,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李白心情正是很不好的时候,家庭、理想都深陷低谷,他登上楼感叹时光将自己抛弃的苦闷,和最近扰乱他心情的事情让他多么的郁闷,他怀念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的聚会,他想念小谢的清法。想想这些他就振奋了,他笔下又生出了翅膀,想要去青天看明月了,可是这些办不成他忽然又耍起了小孩子的脾气,他抽刀断水,可是水更加汹涌起来,他开始感觉到无奈,不敢再继续喝酒了,他怕醉了,醉的次数太多,醒来的时候就会更难受。好吧,人生既然不随心,还不如把自己的头发散开然后驾着一叶小舟去任意游荡。这就是李白登楼的所有经过和心境。我曾在楼下不止一次低声吟咏,眼角止不住的流出眼泪了,我感叹自己的荣幸,竟然能够在一个黄昏的午后邂逅这座楼、这首诗。
千里来寻,宣城给了我巨大的慰藉,虽然一切都已经融化在了岁月的炉里,但是这首诗却炼就了不坏之身,永远镶嵌在宣城的心里。
包括那座并不高大挺拔的敬亭山,我在山脚下徘徊几次,我被山里的芳香所迷醉,蛐蛐蜿蜒的敬亭山温和的端坐在宣城城外,偶尔经过的云气缭绕在青翠之间,李白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他已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亲人,只有它不厌其自己,李白在山中找到了亲情,体会到了温暖。宣城的一切之所以给我这般的美好,大多在我看来这里融合了太多的李白元素,当李白无处收留的时候这座朴雅的老城容纳他,敬亭山陪伴他,想到这里就让人倍感温暖。中国文化知识分子里,如果真正喜欢李白,那么真的应该感谢这座宣城,他对伟大诗人真的太好。
在车站吃了一种面,忘了什么名字,但是上面搅拌的卤子实在让人喜欢,不知不觉的就吃了一大碗,店家是一个比较说话利落爽快的宣城女人,看到我这般喜欢她也高兴至极,说吃好就多吃些。坐在我身旁吃面的还有三位宣城人,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看到我说话就笑,不停的说我像“小沈阳”,我无语,毕竟我不很喜欢不男不女的艺术形象,但是我着实被她的笑迷住了,这在我们故乡从未见到,我不知道这种好感是什么,但能肯定的是与一见钟情无关,喜欢徽州的女孩子这般笑,听着她们说话的口音内心无比快乐,我以为这该就是古老宣城的文化传承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女孩子该就是徽州美女中的一个吧。
宣城给了我太多的美好和留恋,不管在何时何地我会很感恩的告诉自己,我曾在李白苦闷的地方感受他,在敬亭山的山脚寻找他,毕竟寻找他有时候就是寻找我们自己,我们都是诗人的后代,是文字和宣纸中的一撇一捺。
绩溪隐逸
顺着宣城继续南下,火车走在曲折的铁路上,我看到起起伏伏的山峦和那些让人沉醉的徽派房屋,感受古老和现代的互相交错。
胡适先生就是典型的绩溪人,他曾说,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脚下踩着的青石就有可能让你走进唐宋。
我现在还能听得出他说出这句话时候的自豪,自从东晋的将军胡炎就带领家族来到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半读半隐的生活,这一下子就开创了几千年的巨大影响力。绩溪胡氏出过几位在历史上依旧重要的人物,胡宗宪、胡雪岩,他们在构建徽州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耕读、经商、报国、安家,这些基本思想元素构成了显赫的徽州文化现象。小小的绩溪竟然在历史的窗口见吞吐巨大的气魄来。

深度迷恋绩溪县城几公里外的龙川村,胡氏家族几千年来就在这里安静的生活,由于产生过胡宗宪等重大历史人物,其人文历史倍加璀璨起来。小村中间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明朝著名大书法家文徵明亲自题写“水街”,这个名字真是能够让人浮想联翩的美妙,以水为街,路就不会那么生硬和坎坷,难怪这里的人都这么闲适自得。水街两岸住着质朴的村民,他们白天有的卖点东西,或是去山里耕作,也有的要去钓鱼,也有的在茶楼里喝午茶,日子在龙川这里总是显得这么优游自适,天气热的时候可以脱了鞋袜跳进“水街”里凉快一下,不必担心激流,这里的水千年也不曾大起大落,永远是不急不缓,不深不浅的流着,它们照着历史的波光,从容的流过。
在村子的大北边有一座山名为“龙须山”,山色青翠,终日白云缭绕,那高度仿佛接了天庭一般,望着它心也会起伏起来,山上有竹林、有古树,山脚下还有一个古寺,着诸多境界的刹那结合,真真似人间仙境。走在一个木头支架起来的桥名曰上官桥,人一脚踏上去仿佛要升空一般,下边波光潋滟,映着山河天,听着隐约传来的钟磬之声,心忽然也跟着超然起来,所谓苏东坡之“飘飘乎欲仙”一类的大美情境。
向着村子西边走去,会遇到一大片竹林,竹林胖住着几户人家,我轻轻推开门,看到里边出来一位老哥,我说明来意后,热情招呼我。谈话间才知道他也是外地人,在这里寄居而已。我问他为何要来这里呢?孤零零的一个人。他笑笑并不说话,透过窗子给我指了指远方的山光景物:“老兄,你没看到这里多美吗?我就是多年前来到这里被迷住了,总是不想走,一住就很多年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还那么怡然自得,仿佛窥看了天下的珍宝一般。
我不无羡慕的点头称赞说,古代的隐士们的居住地也不过如此吧?他说那当然喽,比如竹林七贤也无非隐居在一大片竹林里,没事等等云台山罢了。想必他们还不如这里舒坦,你看白天可以钓鱼,喝茶,还能做点小生意,人要是都能有这样的的活法实在是太可以了。
中国自古以来隐士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隐士大多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历经人生磨练后反的超然的觉醒,从首阳山的伯夷到东晋的陶渊明,他们莫不是坚守自己的心性,守护着读书人的最后尊严。
绩溪龙川的最大背景在我看来是对中华民族的突出贡献,看似一个隐逸的村子,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代脚步。从东晋以来的胡氏家族,一直就立下了耕读的志远,一边齐家,一边平天下,素有崇文重教的习俗和传统,早在北宋年间就被誉为“邑小士多”之邦,尤以胡氏为最。那时的绩溪,就有了安徽地域内最早的书院桂枝书院。各宗族总是把为学业儒以及科第取士作为对族内子弟的最高要求,倡兴文风,重视教育。
绩溪有“十室之村,不废诵读”之风,因此徽州有“邑小士多、绩溪为最”一说。我们龙川村不是很大,但是历史悠久,名人非常多,仅宋明清三朝,出过进士十一位,明代时候居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族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辽东巡抚胡宗明。很难想象小村参与历史的程度竟然是如此之深,成功之影响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唏嘘。
走在龙川就是走进了一幅山水画卷,这里是锤炼浮躁的绝佳地方,这里是感触天人合一,抱朴归真的窗口。喜欢女孩子穿着一身旗袍,打着一把油纸伞走在水街的两侧,喜欢雨天云雾缭绕谛听大自然最清新的时候,拿一把鱼竿,戴上一个大草帽,蹲坐在水街边垂钓,我想神仙也就无非这般吧。
歙县寻觅
歙县被一条河流分为两半,中间隔着一条又款又广的桥,这样的城市结构我不曾见过。
听说这里才是砚台的发源地,最正宗最好的砚台还要到这里来找。我对砚台虽然没有过研究,但是每次手上抚摸一方黝黑圆润的砚台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一种美,它是水墨之盒,道家说,壶中自有日月,说的就是以小盛大的境界,这话同样适合砚台。徽州多笔墨纸张艺人,这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说明,徽州人追求文化载体的背后就是重视读书、写字,以此达到修身的目的。想想这些都感到美好,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竟然有意无意的制造出了绝伦的文字工具,实在堪称典范。
走在歙县的古徽州府的时候,心底十分激动,我曾听说早年的徽州府极其恢宏壮丽,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
我走在徽州府的大门,遥想当年的盛世,看到嵯峨威武的大狮子把着大门,足见当年的恢弘气派。徽州人在建筑方面爱用木制,我想这和本地取材加之可以进行木雕有关联,木头成为了很好的文化载体,徽商成功后大多都要建筑祠堂和屋舍,我曾到过一个明代徽商的家里,里面的雕刻实在绝伦,听说上面的用却的金粉都要几百两黄金磨成,如此高调的铺张,实在让人看到了徽商成功后的巨大炫耀,甚至超越了炫富的本身,他们用这个是否在传递着他们多年苦心孤诣的奋斗终于可以换来巨大盛誉后去告慰祖宗神灵,想必那个时候的徽商一定会嚎啕大哭,泪水把刚刚穿上不久的丝绸衣物沾染浸透。
徽州府现在里面依旧繁华,只不过风格已经相当休闲小资,里面占据很多奢侈品店,卖皮包的、服装的,还有眼镜店,对于这些我无暇顾及,倒是路边的小吃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曾看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关于徽州人的毛豆腐,看着那么古典的做法实在吸引了我的兴趣。
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上面均匀分布有一些黑色颗粒,这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大家习惯称其为徽州毛豆腐。白白的豆腐上面长满了白毛,像棉花糖一般,吃起来柔软清香,实在过于诗意。
这次来到歙县只要是寻找一个我多年的夙愿——牌坊。我以为牌坊到处虽然都可以看到,有功名的牌坊,有祖宗的牌坊,然而象征妇女坚贞的牌坊唯独非要在歙县才可看到。早年听到一些关于歙县贞节牌坊的争论,说这是戕害妇女身心的封建东西,不宜过度宣扬,也有的说,这起码是道德良知的见证。我无意加入哪一派,今天来的目的只是想亲身看一看,寻觅一下能否发现有关于刻骨爱恋的传说。
贞节牌坊群其实离歙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做公交线车,而且是终点站。首先看到的竟然是一大片的荷花群,它们特别新鲜,连叶子都是翠绿的,这里静悄悄的,游人不多,大抵是因为牌坊本来并不鲜见的缘由吧。走进牌坊林立的园区,心情忽然很复杂,这些牌坊埋葬着多少苦难的爱情故事,牺牲了多少妇女的青春,牌坊本身并不高贵,重要的是她们主动的贞烈情怀。早年看过1993版的《包青天》其中就有一集叫做《贞节牌坊》的故事,讲述一个叫做张刘氏的悲苦遭遇。张刘氏是本县唯一获得贞节牌坊的远近闻名的节妇。早年丈夫过世,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含辛茹苦,历尽磨难,生活逐渐富裕和平静,然而这平静的生活因一个名叫张无悔的人的闯入而顿起狂澜。
原来张无悔曾是张刘氏的无人知晓的前夫,当年张刘氏怀孕在身时,不务正业的张无悔无情地抛弃了她而离家出走,走投无路的张刘氏只好隐瞒真相,与另一男子闪电般地结了婚。不料,祸不单行,成婚不满一年的丈夫竟撒手人世,她恪守妇道,一心一意地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张无悔的到来,无疑将使张刘氏多年来的节妇之名毁于一旦。
为保持自己的声誉,张刘氏毅然在张无悔喝的酒里,掺入了砒霜……包青天接手张无悔的命案后,查明真相,张刘氏罪证确凿撞贞节牌坊自尽。那时候的我还不懂爱情,更不懂这么盘综复杂的凄惨故事,但是我却记住了关于贞节牌坊的骇人听闻的这一剧情。

现在的牌坊已经是静悄悄的了,它们有序而孤独的排列着,仿佛讲述着她们那个荒芜岁月的凄凉境遇。
临走的时候,我看到两旁卖宣纸和砚台的店铺,里面摆满了各种有关徽文化的商品。卖东西的是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她说她在合肥上学呢,暑假帮家里忙。我忽然问她说,假如是你,你会像这些贞节牌坊的人等着你的爱人吗?她看了我一眼后认真地对我说:看那个男人会不会值得我这样做,如果值得我也会的。话不多,却能听出真切的肯定。这让我感动许久。寻觅了一个心中久违的故事,看到了这般清逸的风景,歙县这一次来的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