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经济:耕万顷碧波 启新质新域

   日期:2025-03-28    作者:mqotc 移动:http://g8akg8.riyuangf.com/mobile/quote/3754.html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文罡 通讯员 周佳莉

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也是海洋资源大省。坐拥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486公里海岸线、4370个海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支撑、题中要义。

2024年1月20日,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在浙江挂牌成立。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海洋经济厅充分发挥聚合统筹职能优势,牵头编制《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扎实推进海洋产业倍增平台培育,组建成立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如同一颗投入东海的石子,激荡起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层层涟漪。

图片

宁波舟山港甬舟集装箱码头无人集卡作业场景

一年多来,省海洋经济厅以科技创新之“新”、人海和谐之“绿”、精密智控之“数”、产业倍增之“金”,因地制宜发展蓝色新质生产力,塑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现价同比增速6.5%,增速位于全国前列。

浙江,正面向浩瀚东海启笛向海图强的时代号角。

含“新”量:携手并进厚积科技创新“硬家底”

宁波舟山港,连续16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而在港区海域的滚滚波涛之下,蛰伏着一条少为人知的“蛟龙”,它就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全球首条实际投入商业运行的500kV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不仅创造了单根无接头最长的世界纪录,其电力输送能力更是普通联网工程的3到4倍,代表着中国海洋输电最高技术水平已打破国际技术壁垒。

而这一深海科技“无冕之王”的缔造者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宁波北仑穿山半岛南岸。步入一排排比肩而立的巨型银色“未来工厂”,铜丝拉丝、导体绞合、超洁净绝缘生产等智能化生产线正飞速运转。

图片

宁波东方电缆东部(北仑)基地·未来工厂

“从宁波走向世界,我们亲历了望洋兴叹到深海争锋的蜕变,这离不开浙江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鼎力支持。”宁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峰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连续突破高端海洋装备“卡脖子”的困局,其中多项研发工作都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参与。

据了解,该研究所作为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就取得了新一代深海新能源装备特种功能防护材料、耐高压抗渗透深海长效防护材料等重大科研进展,并采取“研究机构+企业”的方式,与宁波象山签约合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以加快科研成果在相关产业市场内的转换进度。

在浙江,海洋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有4所,未来或许还会越来越多。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基于在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的技术积累,联合浙江大学及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团队打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首创“DL10电力特检机器人”解决高压水下设备“盲区检修”难题,致力于打造水下“大疆”......这些,无一不是浙江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科创体系的缩影。

在《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还更进一步直接将“创新”置顶,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四大工程,在海洋领域打上了“创新浙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图片

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得益于此,蔚蓝之下,除培育出杭州鳌海深海机器人、博锐海洋生物医药外,还涌现了占据全国商船卫星通讯市场半壁江山的海卫通船岸卫星互联、抢占深海矿产开发的宁波瀚陆海底采矿、发射浙江首颗海洋卫星的台州星空智联等一批领先全国的海洋新质新域企业,浙江海洋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垦荒1号”、“东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相继投产,推动深远海大黄鱼养殖产业集群发展;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应用于30个省级行政区及24个国家;深海永久系泊聚酯缆成功助力“海葵一号”生产储卸油装置扎根南海,实现了国产聚酯缆规模化应用的重大突破......

含“绿”量:清洁能源兼具生态保护“软实力”

2024年12月26日,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的推动下,全省首批海洋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分别为省海洋新能源创新联合体、省深远海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创新联合体、省海洋潮流能创新联合体,均聚焦于海洋能源领域。

立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命题下,具备储量大、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特点的海洋能理所当然成为了向海洋要生产力的不二之选‌。浙江近年来不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带动海洋能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规模化利用的新阶段。

坐落于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南部海域的LHD海洋潮流能电站,历经四代机组更迭,总规模达到1.9兆瓦,连续并网运行约7年8个月,累计供电超792万千瓦时,开创了全球潮流能连续稳定供电先河,入选国际能源署“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居海洋潮流能项目榜首。

图片

LHD海洋潮流能电站

在温州市洞头区状元岙,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已正式开工建设,根据规划,该项目将聚焦风机基础总装、核心部件制造、运维服务管理三大核心功能,推动头部企业集聚,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省风电关联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浙江省海洋清洁能源已形成了从上游装备制造到中游能源转化储存再到下游能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了日月重工、浙江日风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了运达风电、青山储能等一批上市企业,招引了、远景能源等一批头部能源企业,核电、风电、光伏、海洋能等相关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至2024年底,全省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沿海核电装机容量稳居全国前三。

潮涨潮落,生生不息,悬水孤岛筑起绿电高地;海风遒劲,连绵不绝,资源小省迈向能源大省。这背后不仅是浙江在海洋能源开发领域日益强劲的实力体现,更蕴含着“碧海银滩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催生出了更多促进人海和谐的“浙江智慧”。

而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获评“地球卫士奖”这一联合国环境领域最高荣誉的“蓝色循环”模式。该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海上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生的全过程,以此核算碳足迹并获得国际认证,从而达成废弃物“从海洋回到货架”的二次增值,实现市场化的循环利用。整个过程由政府主导、企业实施,通过看得见的经济收益带动渔民、沿海居民共同参与,将治理困境变成了共富红利,构筑起了一条有效长效的“蓝色屏障”。

目前,“蓝色循环”模式正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沿海省份复制推广,浙江作为发源地已覆盖全省沿海7县(市、区),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从治理、保护、惠民全生命周期的改革方案,因地制宜让“蓝色循环”能够真正自己循环起来。

含“数”量:数字赋能答好蓝色经济“发展题”

近日,巴拿马籍豪华邮轮“太平洋世界”号泊入舟山市普陀区小干岛的万邦重工1号码头,开始了为期20多天的全面维修。

虽然维修全程涉及到舾装、钢板除锈、救生艇检修等多道工序,但在一线场地,却没有了往日印象中传统机电车间浓重的柴油味和嘈杂的噪音,漫天的扬砂、粉尘也消失不见。之所以会有如此转变,都要归功于由万邦重工自主研发的系列智能涂装机器人。

图片

万邦永跃绿色船舶维修基地

它的应用,克服了传统高空除锈喷漆作业效率低、危险性高、质量难以控制的难点,内置智能高空作业系统基于AI核心算法,可以充分发挥其XYZ三维大臂展、大覆盖面、易操控的特性,能在确保喷涂过程中漆膜厚度标准且均匀的前提下,做到自动连续喷涂速率不低于450平方米每小时,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维修效率,也让万邦重工在业务端更具竞争力。

“今年我们的订单比以往更加火爆,上半年基本已经排满了。”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世玉说。据她介绍,接下来万邦重工将瞄准LPG(液化石油气)船、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船型的修船业务,持续加大投入开展绿色修船技术装备研发。

在舟山,还有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一批船舶修造企业趁势而上、向新而行,定制研发智能作业设备、程质检装备、数智综合运管平台等,推动船舶修造从“制”造到“智”造转变。

2024年,舟山船舶修造业年产值首次突破400亿元,修船产值占全国40%以上,带动全省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浙江三大造船指标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完工船舶565.8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5.9%;新接船舶订单量1169.1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57.5%;手持订单量1819.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59.7%。

图片

两艘豪华邮轮同时在舟山船厂维修

事实上,不只有船舶修造领域,在、人型机器人、AI大模型相继火爆出圈的当下,聚焦“数字化”已然是各行各业的大势所趋,如何以数字经济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就成为了推进海洋强省、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对此,勇当先行者的浙江积极开展了多个方向的探索与应用。

如2024年5月在舟山与上海之间开通的无人机海鲜航班,依托完善的5G网络海域覆盖以及5G-A技术加持,百公里的物流航线1小时即可直达,舟山一早捕获的鲜活海鱼直接从渔轮起飞,中午就能出现在上海的餐桌上;普陀区打造的智慧海钓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浙里钓”,整合固定钓点钓区小范围潮汐气象动态预警、钓客自动进出港报备等8项特色功能,形成了以海钓体验为核心的“吃、住、行、游、购、娱”完整服务产业生态。

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为加快释放海洋大数据价值潜力,浙江成立省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并在洞头、椒江、嵊泗、象山等地先行开展县域数据资产化、数据赋能新型渔业保险、数据赋能蓝色碳汇等试点,探索数据赋能海洋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其中在椒江采用海洋二所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大陈岛海域海表温度长时序数据统计分析并构建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赋能解决保险不敢下海问题。今年1月成功开发大黄鱼低温保险产品,填补了我省乃至国内在海上养殖低温保险领域的空白。

图片

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平台

含“金”量:量质齐升交出海洋强省“高分卷”

无垠碧海,浩瀚汪洋,蕴藏着无穷发展潜力,如何从中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探索构建全省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建设体系先行先试,持续释放“蓝色引擎”的澎湃动能。

近一年来,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的大力推进下,首批16个平台均跑出了“加速度”。台州玉环围绕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招商引资,吸引落户企业超600家;舟山岱山发挥世界级石化基地溢出效应,石化新材料领域一大批项目列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宁波江北聚焦航运服务优势,加速“港航+数字”“港航+商服”创新融合发展......经统计,2024年浙江海洋产业倍增平台规上产值(营收)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3/4的倍增平台规上产值(营收)规模超100亿元,经济集聚效益增长明显。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