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多年都在调节总需求。但最近习总提出“着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什么是供给侧。纯粹从宏观经济层面,似乎过于抽象,不好理解。我想以一个大学为例,尝试解读。
一个大学的最大化生产能力,或最大化学生供给量,决定于现有资源配置条件下的资本和劳动。前者如校园、教室、食堂、操场、实验设备等,后者则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假定某校占有一千亩土地,建有相应设施,并有两千名教职员工。当校园校舍都得到充分利用,教职工都充分就业,会有1万名本科学生最大化产出。考虑在现行价格或学费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如果现在只有8千学生报名就读,这是需求不足。由于没有那么多学生,学校的校舍、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职工也不能充分就业,意味着这个学校出现了产能过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扩大需求。
2.假如现在有500名教职工离职,学校仅存1500教职工。虽然校园、校舍及实验设备仍可以满足1万学生的需要,但教职工全负荷工作,仍只能培养8千学生。这时,尽管校园校舍有部分闲置,但这种闲置不是因为需求不足,而是在教职工(劳动)约束下,学校最大化产出只能是8千学生。在不可能增加教职工的条件下,需要消除过剩资本,实现与教职工合理的组合比例。
3.如果我们将学校所有专业分为热门和非热门专业,该校的师资、设施可以各招5千学生。但热门专业现有6千学生报考,非热门专业只有3千学生报考。这时,学校只能招收5 千热门专业和3千非热门专业,共8千学生。热门专业的师资、设备未能满足需求,而非热门专业的师资、设备出现了闲置或过剩。这种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结构,让冷门专业的教师向热门专业转行。
4.即使热门专业师资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又缺乏进取、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上面四种情况,只有第一种情况是总需求不足。后两种情况都是与总需求无关的微观资源配置问题,或供给方面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校园校舍与教职工,或资本与劳动组合不合理,资本相对于劳动过多。第三种情况,是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已有的热门专业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缺乏市场需求的非热门专业产能过大而过剩。第四种情况,是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创新。
显然,如果该校面临的是后两种情况,问题出在供给侧,调节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强行刺激起来的需求,在第二种情况下,只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市场压力,导致工资成本上涨。第三种情况下,缺乏市场需求的冷门专业学生被培养出来,也找不到工作,只是将过剩的生产要素转化为了过剩的产品。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学校所面临的后三种情况。
过去多年,中央政府为拉动内需不断刺激投资,而地方政府为增加GDP、财政收入和当地就业,竭力招商引资,导致了过度投资和盲目投资,并为现在积累了大量资本存量。从而,1.资本相对于劳动过多,资本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闲置或过剩;2.大量资本存量形成的生产能力没有相应需求,表现为结构性资本存量过剩;3.大量技术落后、经营水平低下、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企业与高效率企业争夺资源。
宏观层面,由于劳动力减少,产出已经是劳动力约束下的最大化产出。至少在目前,没有总需求不足的问题。问题在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部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陷入了供给瓶颈。关注供给侧,就是要打破这个瓶颈,实现经济在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率生产条件下的长期增长。
而供给侧的调整,本质上是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由于政府缺乏隐藏于市场的分散化信息,官员也缺乏相应的正向激励,由政府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往往只能进一步恶化资源配置,扭曲产业结构。哪类行业需要抑制,哪家企业、哪个地区的企业需要关、停、并、转以消除过剩产能、落后产能?需要以什么力度扶持、资助、补贴哪个企业?如果政府都能做这些事情,能够优化配置资源,我们也不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也不必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了!
特别是,出于政绩、当地就业等方面考虑,当地的企业,特别是在政府资助、扶持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即使难以正常运营,甚至亏损,地方政府往往也会以补贴、优惠、强制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等方式,力图维持其生存。正是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大量过剩、落后资本得以长期保存,并不断累积。
在市场中,劳动力紧张或资本过剩,必然导致劳动者工资上涨和资本回报率下降。而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或生产技术落后,经营落后,成本过高的企业同样得不到合理的资本回报。当资本回报率低于一定水平,甚至连运营成本都弥补不了时,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扶持、保护,过剩资本将在企业的破产、倒闭,兼并、重组中退出相关行业。通过淘汰过剩资本,市场会自发实现劳动与资本新的均衡。退出生产能力过剩行业的资本,会寻求以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经营理念,进入产品需求更高,从而能够带来更高投资回报率的领域。
供给侧本质上是资源配置问题,而中央已经明确,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深化改革。所以,关于供给侧,习总讲的不是要“供给侧调控”,而是“供给侧改革”。
作者: 杨晓维,经济学者,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 授权理财中国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
理财姐推荐您的理财好帮手,这里有精彩的理财故事可以借鉴,有资深的理财师为您解疑答惑,还有很多深度的文章供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