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青州市映易科技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女士
首页 > 新闻中心 > dl是什么意思梗
新闻中心
dl是什么意思梗
发布时间:2024-11-10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学校介绍

dl是什么意思梗

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 学校于1990年筹办, 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 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021年5月,我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坐落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占地1860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莞城校区坐落在莞城区学院路251号,占地340亩。现有教职工1865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39人、副高职称人员360人、博士947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超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万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2万人,95%左右的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 1,865人 教职工 139人 正高职称人员 360人 副高职称人员 947人 博士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208.3万册,有42个数据库、177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两条40G主干,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4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7300多个,出口带宽37.5G;智慧校园建设有190个信息化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45020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208.3 累计藏书 (万册) 42 数据库 (个) 177 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 (万册) 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20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社会工作、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工商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自动化、会计学等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小学教育、英语、广播电视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4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 莞城校区 莞城区学院251号 莞城校区 莞城区学院251号 莞城校区 莞城区学院251号 莞城校区 莞城区学院251号 莞城校区 莞城区学院251号 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000万元 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每年 1690名 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确立“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荣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17年以来,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三批“易班”建设试点高校。 面向全国25个省(区、市)招生,在14个省(区、市)(含已改革省份)第一批本科招生。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各类研究生2068名,其中联合培养硕士896名,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8名,学校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1131名。历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3%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 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创建了10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获批2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个广东省示范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2件。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2018年5月,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源与环境、机械、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21年5月,学校获批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工程等4个学科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冶金工程等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 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500+人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 2015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1500余人,其中双聘、特聘、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65人,学科领军12人,学科方向领军51人,学科骨干9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次,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3人次,入选“珠江学者”岗位计划4人次、入选“珠江人才计划”5人次,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次,入选东莞市领军人才5人,入选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220多人。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3396项,科研总经费约33.6亿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已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并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先进探测器联合实验室实现大科学装置关键装备国产化。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累计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7个,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3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孵化高新企业41家。 拓展境外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元国际化办学格局 截至目前,学校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2015年 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2016年 成立国际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累计招收来自49个国家的459名留学生。 2017年 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 2018年 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伊拉斯谟+”计划交流项目。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建有多个海外创新中心,未来将加快推进欧洲创新中心设立工作。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两步走”中长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等4个一流体系。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科技成果奖数、研究生规模、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数、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数、授权发明专利数等六项关键发展指标实现“倍增”,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等方面实现突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100强,基本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文化、社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全国高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各方学子的向往之地,全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