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繁芜,人性幻变,众相万千,人生境界,参差不一。人常不离“我”字,从这人生分为三重境界:一小我、二大我、三无我。“小我”是指自私自利之我;“大我”是指利他利己之我;“无我”是指舍己利他之我;“无我”之我才是这个整体的真我,本性的真我,而不是个性的、自我之我,是与整体本性合一的我,因宇宙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故无我既是永恒之我。
“小我”是指个体的人,凡事先想对自己是否有利; 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很少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小我一切以自我出发,完全自私,需要的要,不需要的也要,损人不利已;观“小我”以修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好“小我”,就必须常反思,长修身。所谓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在为人上择善而从、克己复礼,在做事中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于点滴中修养身心、涵养品德。如此,方能成就小小的“我”。
“大我”是指一个群体,与“大家”异曲同工;“大我”是自我追求合理需要,利已不损人,合力做事,反过来就是“比我大的群体”,受益自然就大了;扬“大我”以养德。《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行是一种修为,修养德行是人一生中必修的课程,要摒弃一己私欲,有“大我”精神,增厚美德,于小事中不必锱铢必较,于大事顾全集体,甘于奉献。拥有这样德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的人,懂得取舍,能够给别人或自己带来快乐的人。
“无我”单从字面上看会看成“没有我”,其实是“无限的我”。 人生最高境界是“无我”,把“你”和“他”看成了自己,是融合的心态和包容的心态。这里的“无我”最接近本真的“我”,可以自由自在和主宰一切。因为我不再是我,是所有的人。无我之境超越了物我对立,比如艺术家完全专注于创作中,没有想我这作品一定要挣多少钱。打球高手则完全陶醉融于球中,只有球,没有自己也没有对方,没有输赢概念。大我与小我相对,在无我基础上,完全利他,此我已大到无有边限,生命本然而然,此为人格最理想者,人生最灿烂圆满者,岂非庄子说的无己无功无名,抑或事事皆无碍哉。
“小我”做小事,“大我”做大事,“无我”做无限大的事。“小我”用的是个性;“大我”用的是角色;“无我”用的是格局。拥有什么样的心态,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在遇到问题时,“小我”会与对方争论,把责任推给对方,把自己的责任“摘干净”;“大我”会分析问题,不推卸责任;“无我”会讲“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错”,把对方的责任承担起来,以此对自己的考验和砺练。
“小我”会越来越小,直至消亡;“大我”会越来越大,成长为“无我”;“无我”会忘掉自己,把所有的众人当成自己,终究成佛,普度众生。
莫里老人在《最后的课程》中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无我”实际上就是一种“大爱”。
我们仔细地观察发现,人生中的一切痛苦、烦恼、不安,其根源统统都是自我——为了“我”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为了“我”的感情,我们患得患失;为了“我”的身体,我们殚精竭虑;为了“我”的待遇,我们怨天尤人;为了“我”的名利,害人害已……只要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如影相随、挥之不去。而只有放弃自我、选择大我,领悟到无我的境界后,才能找到真我。